首页 > 历史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2019-08-19 18:46:53 暂无 阅读:914 评论:0

若是说读李白的诗是一种享受,那读杜甫的诗则是一个布满哲思的过程。少年时老是喜欢李白的浪漫,总感觉杜甫的诗过于沉郁,所以上学时碰到先生要求全文背诵诗圣之作时,老是心有触犯。而跟着年岁渐长,才发现人生百味在昔时被逼着背诵的杜甫诗中,体味了个遍。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小学教材中有一首杜甫诗,名叫《江南逢李鹤寿》。全诗朗朗上口,明如白话,无平生僻字,或许正因如斯教育专家们才感觉选入小学教材最合适不外了。但这倒是教材中最难懂的一首,少时背时读出了百般欣喜,长大了才知字字是泪,读完只能说诗圣写诗已入化境。让我们一路重温一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鹤寿》

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恰是江南好景致,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这也许是唐诗中最美的重逢了,履历过安史之乱,中年的杜甫饱经离乱,终于770年春天达到江南。在潦倒中,他碰到了和他一般潦倒的艺人李鹤寿,这让他感伤万千。异域遇故知,本是件高兴的事,但二人同是天际沉溺人,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无奈和沧桑。

诗的第一、二句“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回忆二人早年的相见。那时候杜甫是国都贵族岐王和崔九家的座上宾,而李鹤寿则是长安城有名的讴歌家,经常收支朱门贵胄家。诗人用“平常见”和“几度闻”道出二人的友谊,这份友谊或许并没如好友般深挚,但却算得上是熟人。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诗人不细写其时酒宴的热闹之景,只是如久别重逢的熟人般,与对方闲话家常,但对于二人来说,往日的风光和安闲似乎还在面前,如梦如幻。

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回忆转到面前,“恰是江南好景致”是趣话,又是一年春来到,江南春色怡人。恰是在如许一片乐景中,两位故人重逢了。两份饱经忧患的故人,在这人生地不熟之地,于落花中重逢,在外人来看是喜悦,但物非人也非时,除了喜悦更多的是人世沧桑之感。对于李鹤寿来说,往日的荣光已不再,他成为一个江湖艺人;对于杜甫来说,年青年头的才俊也早就是曩昔时,他成为了一个为生计奔波,四次避祸的潦倒文人。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全诗短短28个字,前两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前,后两句写的是面前的近况。回忆时是“平常见”到“几度闻”,有听觉有视觉,让人如临其境;面前景是江南美景,以乐景陪衬心中的万千感伤。

世人皆说杜甫一贯不擅长写七言绝句,但这首诗如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杜诗镜铨》评此诗: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后世不少人更是认为此诗短短28字,抵得上一篇白居易《长歌歌》。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有几多诗是小时候感觉读懂了,长大了再读才发现,早就不是昔时的懂得了。这首《江南逢李鹤寿》人人读起来是喜照样泪?迎接商议一、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