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2019-10-07 20:42:44 暂无 阅读:964 评论:0

本文系作者勤能补拙2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中晚唐:审美感伤情绪的形成及示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帝国元气大伤,盛唐的那种坦荡外向的勃生机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外患频繁太监擅权,政治衰败,剥加重,农村凋敝,各类矛盾激化。宪宗时,虽曾一度有过所谓“中兴”局势,但究竟是花一现,无法拯救时局的衰颓。在外,北方的回纥西部的吐蕃时常骚扰;在内,军阀混战,阉宦横行,任行废立,党争不已。太和九年(834)就发生“甘露之变”,源于元和三年的一场测验风浪演为持续三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僖宗乾符元年,在山东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唐帝国终于在这场农民起义中摇摇欲坠。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宪宗剧照

在这个内忧外患深重的时代,很多常识分子肚量难展,偃蹇困窘。他们的进身之阶被闭塞,他们深感生不逢时:“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刘长卿:《寄万州崔使君》)是以在他们的作品里处处记载着幻想破灭的失望,漫溢着对国度命运和小我前途的惶惑、迷惘。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爽朗的情调逐渐让位给冷寂与感伤的境界。情景萧飒,气骨已衰。尽管在他们的诗中也保留了一点盛唐的余韵,高唱过“愿得此身长报国,何老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的豪言壮语,但更多的是对生还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患,对战事的感伤。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刘长卿画像

“祖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断征魂。”(李益:《登夏州城楼观征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戎显:《塞下曲》六首之一)“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于鹄:《出塞》三首之一)“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陈标《饮马长城窟》)“征魂”、“疲兵”、“孤城”、“战骨”等一系列意象,给中晚唐边塞诗抹上一层苦楚悲怆的光彩,呈现出了一种感伤美,庖代了盛唐边塞诗作的高尚美。中晚唐边塞诗感伤美多示意鄙人面几个方面,盛唐边塞诗,建功塞外,陈尸沙场成为主基调;而中晚唐则多写思乡怨战之情。如戴叔伦《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胡茄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李益画像

皇甫松《怨回纥歌》:“雕巢城上宿,吹笛泪滂沱。”令狐楚《从军行五首》:“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终日随征斾,何时罢鼓鼙。”“胡风千里凉,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李士元《登单于台》:“悔上层楼望,融成愁。…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曹松《塞上行》:“离乡俱少壮,到肌肤。…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盛唐边塞诗那种“不楼兰誓不还”的灼豪言全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损减肌肤的边塞生活的描述,对生命的春怎对家人的想念。人们在流着感伤的眼泪。这在李益诗中示意尤著。如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五城道中》、《同崔邠登鹤雀楼》、《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边思》、《春夜闻笛》等,被一种思恋故里的感伤情绪覆盖着。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曹松画像

至于那些思乡怨战的句子随处可见:“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之一)“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汴河曲》)“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思路蓬初断,归期燕暂留。关山已失,脸泪迸难收。赖君时一笑,方能解四愁。”(《宿冯翊夜雨赠主人》)恰是在这种思乡的咏叹中,浸透一种怨战情绪,浸透一种感伤色彩和盛唐边塞诗一般,中唐边塞诗亦多边塞风光之描写。然而前者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坦荡雄壮的情景,使人乐观、催人高昂;后者呈如今读者眼前的是一种衰飒凋残、“满碛冷光生铁衣”的情景,人生悲,令人难过。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阳城

这同样能够李益边塞诗为代表,如:“此时秋月满关山,处关山无此曲。”(《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登长城》)“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吹入小单于。”(《听晓角》)云惨沙惊,关山秋月,晓角吹寒,塞鸿不度…一幅肃杀的边地情景,完全没了盛唐那种乐观豪迈的情调。我们只要把它和盛唐诗人的一些诗对照一下即可看出。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在雄壮豁达之中绘景言情,因而显现的是“黄河直上”、“孤城万仞”如许一个阔远雄浑的意境,而李益《度破纳沙》贝写:“目击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是于哀怨中状物见意,声咽悲风。

中晚唐的审美感伤情绪,在大唐上是怎么形成以及怎么表现出来?

凉州

李白的《塞下曲》:“蒲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是在奔放疏放之中描写姗姗来迟的春色。而李益的《宁春日》则是在“桃李年年上国新”的春景中寄慨一种感伤:“悲伤更见庭前柳,忽有千条欲占春。”同是吟咏一种风景,李益诗显着缺乏盛唐边塞诗的那种雄浑的意境与瑰丽的色彩,他眼中的边塞情景老是漫溢着一种感伤的情景。他虽有不少写景融情的佳作,但盛唐的恢宏景象已荡然无存。像他的两首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和《从军北征》,写景融情,气势写法酷似王昌龄的《边愁》、《怨》两诗,一写回乐峰前、受降城外似雪白沙、如霜夜月一一写天山海风生寒、横笛偏吹,展示了边地月色苍莽、风沙满碛的萧条萧疏情景结尾结以“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时回首月中看”,抓住征人闻笛而然思乡的一刹那间的凝神状况,传达了征人的思惟情绪,情形可谓“妙合无垠”然而终于缺乏王诗那种雄浑之气、悲壮之慨、高尚之美。

参考资料:

·《边愁》

·《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