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代一位仙居诗人在兩次鸦片战争期間的思想之路

2018-05-29 05:49:16 网络整理 阅读:63 评论:0

天下平,猛士烹。猛士不幸见盛明,天下不欲平,猛士先赐死。猛士不幸遭贼子,时有平不平,士无是不是。君不见前有檀,后有岳,身不免风波亭,安望凌烟阁。

——《猛士叹》

清代一位仙居诗人在兩次鸦片战争期間的思想之路

晚晴时期中英之间的两次鸦片战争,离偏于一隅的仙居,可以说很远,也可以说很近。很远言者,战火并未波及仙居;很近言者,战争之后对仙居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诸如其后仙居近百年的桐油、硫磺贸易的繁荣,即得利于战争之后五口通商背景下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思想方面,原藏于仙居杨氏手中的明代“青布实录”即因战争后洋人进入仙居而落入他们之手;而更为重要的是,如同国内士人在战败后所产生的惊愕、迷茫以及反思,这种思想层面的冲击亦在仙居士人的内心产生了同样的效果。比如朱亢宗便是较为典型的一位

清代一位仙居诗人在兩次鸦片战争期間的思想之路

朱亢宗,字紫笙,仙居东门人,道光年间拔贡。他是清代仙居为数不多见过大世面的人。在获得功名之后,曾一度寓居于北京,对于当时国内的政治情况有较多的了解。清道光十八年(1838),朱亢宗自北京回到仙居,开始于寄情山水,致力于诗歌创作。一年之后,也即清道光二十年(1840),当朱亢宗准备动身游历宁波时,恰逢鸦片战争爆发了。他在诗题中写到“束装将游四明,未及出境,闻英夷再破定海,迳自镇海入踞宁波,怅然而返”。对于战争的结果,他最初有的是惊愕“海中山,海为河,傍海作城障海波,昔日筑城坚似铁,今日城破满城血,满城血,且勿悲,浙西将军来,执鞭取人脂。”(《海城谣》)其后,是对于当时官方、军队无知的嘲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