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的屯田将军

2019-10-11 04:03:28 暂无 阅读:1297 评论:0

在说赵充国之前,先分享二个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神医被尊为“医祖”,他就是“扁鹊”。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究竟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生之前,因为一样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样人认为他只能治稍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样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妙,名气是以响遍全国。”

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的屯田将军

扁鹊三兄弟

曲突徙薪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很多邻人和亲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赞美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愉快。然则有一位客人,却诚意真心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纵贯上去的,如许,灶膛的火很轻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如许就平安多了。"(即"曲突",突:烟囱。)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如许也很危险,照样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主人听了今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有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愉快。当然,也就谈不上卖力采纳这些定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真因为厨房的偏差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合力,拼命急救,才把火息灭了。主工资了酬金帮助救火的人,专门杀牛摆了酒菜,并把被火烧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提出忠言的人。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匡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若是您当初听了客人的奉劝,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也没有牛肉、酒的破费。如今,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言的人,而让救火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今后,幡然醒悟,立即把当初那位提出忠言的人请了来。

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的屯田将军

曲突徙薪

这二则故事都表清楚有备无患的主要性而人们往往只注重“救火”的人。对于战争,正如孙子所说“攻无不克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以不战达到战的目的,赵充国就是如许的将领。人物简介

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区域) ,西汉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的有名将领(86岁),“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的屯田将军

营平侯赵充国英勇突围

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自力。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成功把妹妹嫁给了汉武帝,李广利是李延年的弟弟)攻打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抄。汉军断粮好几天,死伤的人好多,赵充国就与一百多名壮士冲破包抄、攻下敌阵,李广利率领士兵追随厥后,才得以突围。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把情形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命令征召赵充国到出行地点的处所来,汉武帝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感慨赞美,就授官为中郎,提拔他任车骑将军长史。见微知著

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流人质后订立盟誓。汉宣帝知道这件事后,就征询赵充国,赵充国答道:"羌人之所以轻易被制,是因为他们各部落都有本身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冲击,势力不克统一。臣生怕羌人的更改并不止这些,并且他们将会勾通结合其他部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预备。”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真吩咐使者到匈奴借兵,预备攻打鄯善、敦煌来隔离选与西域列国交游的通道。百闻不如一见

神爵元年(前61年),羌人在金城(今兰州)一带兵变,此时赵充国已经70多岁了,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岁数太大了,让御史医生丙吉扣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覆得很舒坦:"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几多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马上去金城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妥了。"他就领马队不满万人,敏捷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斗争预备。达到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苦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闭幕羌人各部落结合的规划。对峙屯田

面临羌人的兵变,主战派主张敏捷出击,赵充国认为应该经由屯田的体式消费仇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先起头朝中的大臣大多主张敏捷出兵但赵充国冒着杀头的风险对峙本身的主张,汉宣帝让他解说屯田的优点,如斯争执了好多轮,最终大臣们大多承认了赵充国的主张。后来因为主战派又多次要求出击,朝廷考虑赵充国屯田涣散轻易遭到羌人的冲击,就二者的定见都服从了,也让主战派出击,最终羌人兵变获得平定。

赵充国的石友浩星赐迎接他回来时,挽劝道:“人人都认为破羌、强弩两位将军出兵攻敌,大量杀敌收降,仇敌才得以覆灭。但有见识的人都认为仇敌已势穷力薄,戎行即使不出击,仇敌也必然会本身克服。将军如见到皇上,应归功于两位将军的出击,说两位将军不是臣下所能比得上的。若是如许,将军的计策就没有过错了。”赵充国说道:“我年数已老了,爵位也到了顶点,岂非还因避嫌一时的劳绩而诳骗圣明的君主吗!军事形势是国度的大事,该当为子女所师法。老臣若是不在有生之年悉数领略地敷陈陛下用兵的短长关系,一旦倏忽死去,有谁还能再对他说呢?”终于按照本身的定见应对皇上。

此次战争,我们先不评定是战好照样屯田好,但赵充国的对峙己见,不考虑小我荣辱,只为国度久远考虑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进修的。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到此,也不禁为这个79岁战争归来的老将军的一身正气所打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