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2019-11-14 21:36:58 暂无 阅读:1557 评论:0

导语

说起明朝,可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很是特别的一个朝代,它的国力是何其的强盛,疆域也是何等的辽阔。但这些种种的强盛又总让人觉得是在那么一瞬间就分崩离析了。所以明史也是众多的史学家都在进行深刻研究的一段历史,且先不说大明的崩塌,我们就先来看看大明是如何强盛起来的。

而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那个在中兴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名臣:李贤,李少保。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一、早年经历称传奇,十策正本固根基

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读书人。众所周知,在明朝时最受看中的也便是读书人,而最不受看中的也是读书人。毕竟科举就好似一场战争,成王败寇用来形容也最合适不过,因为有的人借此一飞冲天,也有的人黯然离场。他大概就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乡试第一,一年后便登进士及。

时值蝗灾泛滥,他被任命为主事奉命到河津赈灾,当时河津的少师想要见一见这新登科的主事,但没想到被他一口回绝了。这里的回绝可谓意味深长,首先,他才刚刚受封,如果才到地方便与地方官员有密切来往,那么自己难免会遭到皇帝的猜疑,毕竟人言可畏,好多时候你可能都没做什么,但在别人嘴里你就可能什么都做了。而且他自幼便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可能也是不屑理会那些官员惺惺作态的那一套。

其次,便是他是真的心系百姓,一到河津便忙于安抚百姓,积极准备救灾的各种粮食与生活用品以及思考救灾的方案,所以便没有时间与闲心再去进行所谓的官场例行之事了。或许,这也就是他心中的为官之道吧。

而后在处理鞑官的问题上便可看出他的审时度势的能力与决断的果敢,因为当时京城中鞑官数量众多,对于朝廷而言开销实在巨大,而且还得加上本来就在京城任职的京官,所以朝廷财政开支已经不堪重负,而如何解决这些鞑官便成了一个问题。

虽然朝廷公开向满朝的文武大臣公开征求意见,虽然说得人众多,但最后也没有个系统的方案可以解决,此事也便一直搁置。最后皇帝听从了李贤三年为诰敕,一改之前的九年为诰敕,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此事也就此成功解决。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能成功解决鞑官问题实则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当时鞑官的俸禄已经是京城官员的十几倍,试想一下在那种情况下的京官还有心思好好工作?所以这不仅影响的是朝廷的稳定,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以此便可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性了。而皇帝也没有辜负他的一片忠心,不久就为他升了官。

那时的李贤已官至右部侍郎,对于国事,他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向皇帝提出了正本十策,提倡节俭、勤学、守规、团结民心等等,皇帝采纳实行之后,整个朝廷以及社会的风气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呈现出一派官民和睦的景象。

这在古代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因为在封建帝制集权的压迫之下,官民之间大多都是水火不容的,而那时的他便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着手去解决,由此可见他出众的治国才能。不仅如此,后来他还向皇帝建议制造战车与火器,并系统的说明了它们的利处,这样的眼光与智慧,也难怪后人称他为治世良臣。二、明君宠遇竭力以报,几至得罪不改初心

在朱祁镇复位之后,他得到了重用,同时兼任了翰林院大学士,不久后便升为吏部尚书。再者他本人做事沉稳,气度也比较端重,英宗十分的宠待与他,一有国事总要与之商议之后才做决定。

当时山东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灾荒,如何赈灾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有许多的官员都会趁着赈灾的时候中饱私囊,在英宗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一句话骂醒了英宗。难道就因为有人中饱私囊就要迟迟不进行赈灾吗?可能在您犹豫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百姓饿死了。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明英宗画像

这时英宗也不敢再怠慢,随即便派人赈灾,并且还增加了赈灾的钱粮。这便是他的为官之道,自古以来,为官者大抵可分为两种人,一种便是只为了争权夺势,丝毫不在乎自己为官之责,而另一种便是从不计较个人的失,一心为国为民,体恤黎明百姓,爱民如子之人。而李贤,便是属于后者。

相信不管是在那个朝代,都会有贪官,亦会有清官,就像一面镜子的两面,它们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就像中国人一直都比较崇尚的阴阳平衡,凡事都不可以做的极端,因为物极必反,便是这么个道理。

当时,每年都会发生些大小灾害,尤其是长江水患严重,英宗每每与他商议,他优先考虑的都是百姓民生,他一边筹划边防之策,一边又进言英宗请求内宽百姓,对于灾患比较严重的地区免征赋税。皇帝也听从他的建议,虽然灾害不断,但国家总体是比较安宁的,而且民力也在渐渐恢复。

对于他不断的进言,同僚们都纷纷劝他,因为他当时的许多进言让英宗感到为难,而他狠狠的训斥了那些同僚,他说:为臣者定当为国事忧虑,对于国事就该知无不言,与其有时间考虑那些事情还不如多想想如何为国、为百姓谋福。

能有臣下如此真乃国家百姓之福,让人不禁想起了大唐的魏征,毕竟两者都是一国之宰相,可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皇帝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而国定之后皇帝需要的便是能治天下的文臣,而他的治国之才,也正是当时正在逐步强盛的大明所需要的。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李贤书法

当初御史弹劾安远侯的兵败之罪,触怒了英宗,而他只向英宗说御史乃国家之耳目,不可谴责。后又有人诬陷他利用职权袒护他人,英宗听后便开始疏远于他,但不久后便幡然醒悟,急忙又待他如初。英宗每次召他都是私下的,他也常常与英宗讨论国家大事常至深夜。

而他也没有辜负英宗的信任,他十分爱惜贤才,对于朝事他广开言路,听取多方意见后才决定施行,而且他所举荐之人后来也都是治国的名臣,朝中的稳定大部分都得归功于他。他的言无不行也打消了许多人对他会专权的顾虑,当时的朝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人与他为难。可以说,他与英宗的关系简直是君臣关系的典范,有明君便会有名臣,这大概是息息相关的,他与英宗也算有知遇之恩,而面对这份恩情,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做了报答。

感恩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古时便有涌泉相报之说,哪怕是放到如今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懂得感恩之人必是有责任感的人,而现在我们所缺少的也便是这样的人。特别对于为官者而言,懂得感恩国家、感恩百姓的,大多都是好官,是可以踏踏实实造福于百姓的官。

可能对于明朝的印象大家都不一样,但要说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锦衣卫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可以说是对那些人最好的形容,但这也是当时的形式,而他便是遭到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迫害。

是明臣也是名臣,为明朝强盛打下根基,他究竟有何才能?

当时的锦衣卫对官对民都是极其残暴的,他也多次进言请求禁止一些锦衣卫的暴行,但英宗虽有告诫、斥责也无济于事,最后还让指挥使门达抓住机会差点就让他入狱,幸好有裴当及时阻止,这才让他幸免于难。

凡言皆言之凿凿,凡做皆做的尽心竭力,这便是他的行事风格,虽然得罪了不少小人差点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依旧还是那么不屈不挠,一身正气之人往往是不怕小人的,因为只会有小人怕他。毕竟他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而那些小人可就不好说了。

其实他免遭迫害,也与英宗对他的关照爱护有关系,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能遇一个明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若是没有英宗的赏识,可能他也成不了一代名臣。而没有他,大明或许也不会这般的国泰民安,以至于后来可以如此强盛。可以说,他为大明后来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治国这方面他也绝对是功不可没的。结语

作为一朝宰相,他兢兢业业;作为一介文官,他忧国忧民;作为一个臣下,他知无不言。可以说他是个十分优秀的臣子,治国之才也是足以配得上名臣的称谓。而他所做的种种事情,也对得起英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并且他不仅只是因为功业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文与著作也是广为流传的。一生为政三十余载,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真是大明难得的一位治世之良臣。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司马光

2:《新唐书》————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