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2019-11-16 18:42:38 暂无 阅读:905 评论:0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史上无赖残暴皇帝的典型,后梁太祖朱温在篡唐过程中,曾先后弑杀两位皇帝(唐昭宗、唐哀帝)和一位皇后(唐昭宗的何皇后),与此同时还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忠于唐朝的大臣,犯下的罪行难以计数。那么,罪行累累的朱温死后,他的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呢?据史书记载,朱温共有八子,他们的结局分别是:

长子朱友裕,字端夫,生母情况不详,依据合理推测,应当是一位出身卑贱的女子。根据史料记载,朱友裕骁勇善战、精于骑射,自幼便追随朱温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如此,朱友裕在军中以宽厚待人著称,因此深得士卒爱戴,在武将群体中的威望也极高,而朱温对他也深为器重,将其视作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朱友裕以宽厚待人著称,深得士卒爱戴

由于战功卓著,外加朱温的庇护,朱友裕在唐朝官至镇国节度使、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权势和地位甚高。天祐元年(904年),李茂贞、王建、李继徽联合讨伐朱温,朱友裕奉命以行营都统的身份经略邠、岐等地,并大败敌军。当年十月,朱友裕凯旋回师,结果行至长安梨园时,突然身患重病而死,享寿情况不详。后梁建立后,朱友裕被追赠为郴王、太师。

次子朱友珪,小字遥喜,生母身份极度低贱,是亳州一名营妓,在朱温于当地驻扎之际委身于他,最后生下朱友珪。据史料记载,朱友珪自幼狡黠奸诈、顽劣不堪,深受朱温的厌弃,因此没少遭到鞭笞,但依旧恶习不改。后梁建立后,朱温虽然册封朱友裕为郢王,并让他长期统领禁军,但却拒绝册立他为太子,而是属意于养子朱友文(原名康勤)。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朱友珪弑杀朱温,随即自立为帝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当朱友珪得知朱温准备册立朱友文为储,并计划将他流放到莱州并加以暗杀时,便果断率领心腹入宫,将朱温乱刀砍死。朱温死后,朱友珪自立为帝,但由于他的名声太臭,皇族、大臣及各地藩帅很鄙视、痛恨他,于是决定将其推翻。凤历元年(913年)二月,朱温的外孙袁象先率禁军发难,朱友珪逃跑未果,遂命侍卫冯廷谔杀死自己。

三子朱友贞,又名朱锽、朱瑱,生母为元贞皇后张惠。朱友贞容貌俊美、沉稳寡言,喜好结交儒士,个人形象非常好。朱温篡唐称帝后,进封朱友贞为均王,并让他以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身份,镇守大梁。朱友珪弑父篡位后,进拜朱友贞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试图加以笼络。然而朱友贞志在帝位,所以同禁军大将袁象先、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结成同盟,最终以政变的形式推翻朱友珪。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朱友贞未免受辱,让侍卫将自己杀死

朱友珪死后,朱友贞在大梁称帝,史称后梁末帝。朱友贞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一帮元勋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阴险奸诈之徒,遂导致国事日非,屡屡被劲敌李存勖击败。龙德三年(923年)十月,李存勖手下大将李嗣源,趁梁军主力屯于河上之际,率精锐骑兵袭击并攻破大梁。朱友贞见大势已去,未免被俘后受辱,便命侍臣皇甫麟将他杀死。朱友贞死时,年仅35岁。

朱温第四子情况不详(一说由养子朱友文“凑数”),第五子为朱友璋,生母及生年情况皆不详。后梁建立后,朱友璋尽管没有立下任何功劳,但依旧被册封为福王。朱友贞即位后,朱友璋出任许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因讨伐徐州节度使蒋殷有功,得以担任郓州留后,数年后又转任忠武军节度使。此后,史书当中再没有关于朱友璋的记载,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朱友徽、朱友雍因遭朱友贞猜忌被杀

第六子朱友雍,生母及生年情况皆不详,而史书关于他的记载也极为简略。作为皇子,朱友雍在后梁建立后,被册封为贺王,但似乎是由于年纪小的缘故,没能担任军政实职。后唐大将李嗣源兵临大梁城下时,朱友贞因为怀疑朱友雍与另一位弟弟朱友徽会乘机作乱,遂将两人全部赐死。

第七子朱友徽,生母及生年情况皆不详,依据史料来推测,在后梁建立时,他应当还只是个幼童。朱温篡唐建梁后,朱友徽被册封为建王,但在军中或政界任职情况不明。后唐大将李嗣源兵临大梁城下时,朱友贞因为怀疑两位异母弟朱友徽、朱友雍会乘机作乱,便将他们全部赐死。

朱温为篡位弑杀2帝1后,那么他死后,子孙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朱温作恶多端,最终落得被儿子杀死的下场

第八子朱友孜,生母及生年情况同样不详,在后梁建立后,被册封为康王。朱友孜虽然年龄最小,但野心却是出奇的大,仅仅因为自己目有重瞳,便自认为有帝王之相,遂决定弑杀兄长朱友贞,然后自立为帝。乾化五年(915年),利用末帝朱友贞为德妃守灵之机,朱友孜派人行刺皇帝,结果被后者及时察觉。事后,朱友贞下令赐死朱友孜。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