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2019-12-04 21:48:49 暂无 阅读:1577 评论:0

人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机构、组织赖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部分,如果国家选对了人,用对了人,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甚至万古长青,如果没有重视人才,或者选人不当,很可能会危及皇权,甚至整个国家的统治,因此,统治者以何种标准选人,怎样人尽其才,也是很重要的。

古代中国由奴隶制国家发展到封建君主制国家,在这过程中,人才选择演变了很多方式,比如世袭、举荐、科举等等,但不管方式怎样,对于人才,前提必须是要有贤德和才能,要么能文,要么能武,当然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者更好,这基本就是统治者理想的人选了。但是每个时代还是普通人居多,那么古代统治者具体都是选择哪些人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呢?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禅让制:任人唯贤一、宋仁宗的宽容和理性使得“君子满朝治天下”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人才鼎盛时期,当时可以说真正是“君子满朝治天下”了。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个皇帝,在位统治42年,深受人们的爱戴,乾隆当时就曾表示最佩服的三位皇帝,除了康熙,另外两位就是唐太宗,还有宋仁宗。宋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几乎没有出现战事,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以至于有百姓说已经很久不识兵器和战争了。当宋仁宗的讣告传开后,有官员看到连农妇都头戴白帽,穿白衣来哀悼国君,举国都沉浸在哀思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史学家认为这与宋仁宗的贤明之德和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有关。宋仁宗胸怀仁义,宽厚待人,在很多时候使人才得以善存。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当时他与苏轼一起进行科举考试,在考试中,苏辙就写到听说皇宫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每天寻欢作乐,不关心百姓的生活。有考官看到告诉宋仁宗要求严惩苏辙,宋仁宗表示说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为了招贤纳士,引进敢于直言不讳的人,他这样敢说应该给他功名才是。苏辙因此道听途说而获得功名。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宋仁宗画像

还有一个四川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说“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一听急了,押他进京告诉了宋仁宗,这表现出的反叛思想,在其他朝代可能就没命了,但是宋仁宗看出了这个读书人应该是急于求官罢了,就下令赐了个官给他。这就让人才又一次保留了下来。

宋仁宗很想通过变法来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但是一直未能实现,不过他并没有灰心,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时,他任命士兵出生的狄青为帅,平定了战乱。学者能够发挥自如需要极其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当时宋仁宗就给予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在当时,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发展的是轰轰烈烈,比如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家都是宋仁宗时期的文豪。在宋仁宗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政治家,比如王安石、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等等人才,是可以真正称为“君子满朝治天下”的王朝,而究其原因,是宋仁宗的宽容和理性使人才得以保留并产生了积极作用。二、古代选人用人思想

1.古代选人用人思想的发展

中国在古代很早就有了选人用人的思想标准,在原始社会,是人才选择思想的萌芽阶段,比如氏族部落酋长的选择。到了奴隶制社会,夏朝开始是任人唯亲,而到了商朝开始选择德高望重的人才,或者贤人。再到了周朝以后,人才选择思想开始基本成型,基本上都是任人唯贤。到了秦朝,诸子百家选人用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比如法家墨子提出要观察一个人的能力才能赐予相对应的官位。荀子认为不可以任人唯亲,而要以贤德和才能作为选人标准。晏子指出每个人的才能都不尽相同,要充分运用一个人的长处,避开其短处,这是用人很重要的一点。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百家争鸣图

秦始皇之所以能成就统一霸业也是由于他善用人才,他重用了张仪、蹇叔、商鞅等人。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嫉贤妒能,但刘邦的成功在于量能授贤,重用了萧何、韩信和张良等人。在先秦著作《六韬》中也体现了当时朝廷的用人思想,书中指出用人的标准应该是仁、义、恕、信、勇、谋六点。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选人和用人思想就更显得理论化、系统化了,当时王安石提出教人要学以致用,官员要用俸禄、礼仪和法律来管理,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给予官职。宋朝以后的朝廷多是遵循了古人的用人思想,任人唯贤,不避亲疏,依据每个人的专长赐予不同的官职。

2.古代选人用人的例子

在古代有很多得到贤能人士帮助而国家强盛的案例,比如在战国时期,周威王的老师宁越曾经讲过,春秋时期的楚国由于没有好好运用人才,以至于被几次打败的故事。当时楚成王要杀了两位读书人,两位知道了危机就投奔了晋国,他们得到了重用,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与楚国短兵相接,楚国打败。又一次,楚共王时期,又想杀一个读书人,结果那人也逃往晋国并得到重用,鄢陵之战晋楚两国又一次开战,结果楚国还是大败。楚国还想杀另一个读书人,结果,那人也同样逃到晋国并被任用,以至于楚国在两棠之战中又一次败给了晋国。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油画:城濮之战

汉朝也出现了类似的故事,刘邦用人大胆,而且善于驭人,当时刘邦要扩大自己的政治领导团队,就要广纳贤才,哪怕是来投降的、投奔的也可得以重用,比如陈平、韩信等等,原先是给项羽办事的,但是刘邦很信赖他们,并重用他们,正因为刘邦能够听取人才的谏言,才能最终打败秦帝国和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三、古代统治者的选人、用人思想

1、古代名人对选人、用人的看法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经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全无是蠢人,才盛德小是小人,德胜于才是君子。他认为用人要选择君子,甚至是圣人,不可以用蠢材和小人。

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写了《出师表》,在里面他就提到要亲贤远佞,这是前汉之所以强盛的原因,亲佞远贤是后汉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这也说明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还提到,刘备不嫌弃诸葛亮是一介布衣,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这种求贤若渴,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素,只有得人才才能得天下。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曾经就“仁智”问孔子问题,孔子回答爱人就是仁,知人就是智。就是说仁者能够爱天下百姓,智慧的人能够分辨别人,知道哪些人可以相处,哪些人不能接近。所以说识人、用人是一个统治者的智慧。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所著《淮南子》一书中提到:明君用人就像木工制作木头一样,用大木头造船和房子,用小木头造桨和楔子,木材不管大小、方圆都有用武之地,更何况人呢?这说明他们主张的是人各有用,希望人人都能用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可以说古代历史上的圣贤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统治者们的统治思想,由此可见统治者的选人用人思想差别也基本是八九不离十的。

2.古代统治者的选人、用人制度

古代统治者不仅遵循各家的建议来选人、用人,而且还发展出了很多制度来选拔人才、驱使人才。古代很早就开始了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就是其一,而且在任职期间也要考绩、考满、上计等等,还有对官员的廉政建设和官员整顿等,也有访察、考察等。这些考核以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为目的,对人才培养和选择有一定作用。另外,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赏罚分明来激励人才,赏罚制度很好地激励了人才,是统治者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君子满朝治天下”,古代统治者为何以此当做选人用人的思想?

科举制

古代统治者由于谋士等指点,对人才十分重视、爱惜,比如周朝先王为了姜太公亲自当车夫,自那以后就有了“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佳话,可以说真诚和宽容是君王得到贤士相助、国家长盛不衰的有利保证。四、结语

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之繁盛是令人惊叹,儒家、法家、道家等等各种学派都提出过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被统治者运用到了国家治理中,使古代中国在各个时期都能顺应民心而推行不同的文化思想,惠及了天下百姓,使国富民强,甚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都要归功于人才,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便有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尊敬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能为国效力,并最终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文明的、强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2005年

2、简爱《中国古代人才观》2016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