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2020-01-23 15:37:01 暂无 阅读:1706 评论:0

作者:忘情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数不多的蒋军“26年调整师”,也就是国人口中的所谓“德械师”,被许多人认为是蒋军中训练、装备和战斗力的翘楚。加之4个“德械师”被蒋军炒作成中国军队的形象代言,因此各界群众均对它们抱以厚望。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德械师

在抗日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着实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凡事皆有缘由,除去诸多主观、客观因素外,“26年调整师”的编成不合理,其中反映的观念严重落后于时代,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诚然,和南京之前制订的编制相比,“26年调整师”极大地加强了团以下分队的火力。

但本质上,它们都是一战模式的方块师。

其主要缺点在于使用灵活性极差。在方块师里,旅部无自己的直属队,无法对下属各团实施支援,

它只是师部的派出机构,仅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信息中转站作用。

这种师辖

2

个旅、旅辖

2

个团的编组模式

,防御时如果在前沿阵地直接展开1个旅,另1个旅构成纵深梯次防御,并充当反冲击预备队,则师的防御正面过窄,且前沿旅无自己的预备队。如果2个旅在前沿阵地一字排开,那么师的防御呈一线配置,缺乏防御纵深,且师无预备队。这样的防御布势一旦某点被突破,就将全线崩溃。

如果从2个前沿旅中抽调1个团作师预备队,那么其中1个旅仅辖1个团,旅级指挥机构与团级指挥机构功能重叠,不但对作战毫无助益,而且多了一道上传下达手续,白白耽误时间,容易贻误战机。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方块师防御时缺乏灵活性,进攻时也同样如此。有鉴于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的惨痛教训,

1939

年时,中国军队的师大都改为

三三制

,取消了旅这一中间环节。

无独有偶,开战初期同样是方块师编制的日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攻城略地,占尽优势,但也深为缺乏作战灵活性而困扰,因而开战后不久,

也编成了一批三单位制师团,并尝试其他更具灵活性的编制。

到抗战中期,日军所有的四单位制师团都经过了改编,方块师成为了历史。

除去灵活性不足这一致命缺陷,“26年调整师”的师级炮兵支援火力也十分孱弱。

令人汗颜的是,近代中国陆军火力最强的,居然是清末民初的北洋六镇。

其每镇(师)都辖有1个炮兵团。30余年过去,“26年调整师”却退步到仅编有1个师属炮兵营,对辖下的4个团实施火力支援显然力不从心。

直到1942年至1943年间,中国驻印军因为2个师瓜分3个师装备的缘故,每个师才拥有2个榴弹炮兵营,堪称蒋军败走台岛前最强大的队属炮兵编制。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驻印军扩编为新1军、新6军,其下属各师又恢复到只辖1个炮兵营。“26年整理师”编制表上虽然有1个师属炮兵团,但如前所述,蒋氏根本无力购置足够数量的火炮,规划中的“26年调整师”实际上从未编成过。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此外,“

26

年调整师”编制并未针对日军编制特点而制订,充分表明对日备战的消极态度。

连是基本战术单位。日军步兵中队(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小队。每个步兵小队(步兵排)下辖一个机枪组,一个掷弹筒组和两个步枪组。全中队除了步枪,其支援火力为6挺大正11年式轻机枪和6门大正10年或89式掷弹筒。

反观国军“26年调整师”编制:连辖3排,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全连支援火力为9挺轻机枪。

从账面上看,轻机枪数量为日军的

1.5

倍,但却少了

6

具掷弹筒。

实战证明,这种有效射程达数百米的典射武器,在训练有素的日军手里成了反应迅速、命中率极高的微型步兵炮。中方机枪组在发射数百发子弹后,若不尽快转移阵地,被日方掷弹筒命中的可能性极高。因此在连级火力上,日方要强过中方不少。

“26年调整师”的营,除了辖3个步兵连,还有1个机炮连,装备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日军的步兵大队(即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1个大队炮中队。机枪中队下辖3个机枪小队,配备12挺九二式重机枪,大队炮中队下辖2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

也就是说,在营一级直射支援火力上,日军的重机枪数要超过中方一倍。曲射支援火力上,日方的2门92式步兵炮既可曲射,也可直射,使用灵活度远强于中方的82迫击炮,射程上还占有优势。因此在营级火力对比上,日方的优势进一步拉大。此外,日军步兵大队还附属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配备大车和骡马,主要携带大队内支援武器的弹药。因此日军大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要远强于中方步兵营。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日军早期步兵联队(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炮兵中队配属6门92式步兵炮。

因为在长城抗战中他们发现,联队经常需要与中国军队的师甚至军一级作战

,因此对联队属炮兵进行了加强,相当部分联队下辖一个炮兵大队,配备4门41式75毫米山炮和4门92式步兵炮,速射炮中队配属6门37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联队也配备了1个运输中队负责携行给养。而“26年调整师”、“26年整理师”的团级支援火力仅为1个迫击炮连(6门82毫米迫击炮)、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双方的差距非常悬殊。

也就是说,不考虑双方官兵素质差距和兵器性能优劣,仅从纸面上来说,从连、营、团直至师,中日两军的火力差距越来越大。

这样的不尽合理,且缺乏针对性的编制,必然让抗日官兵在战场上付出血的代价。当时,全中国装备最好的所谓“精锐部队”尚且如此,各路地方军队就更等而下之了。

德械师仅两个旅,是前后摆兵,还是一字排开?三三制打破尴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对比更让我们对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抗日武装充满了敬意。

这些部队在绝大多数时候,完全没法奢望有合理的编制、充足的械弹供应及良好的卫勤保障,然而他们却能以弱敌强,在敌后生根、发展、壮大,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其间付出了多少代价和牺牲,无从统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