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2019-03-18 08:29:55 暂无 阅读:517 评论:0

初春,故国西北边陲依旧冰封雪裹,北风袭人。风雪之中,一封来自河北唐山市玉田县的书信,让新疆军区白哈巴边防连官兵感应浓浓的暖意。

简洁的信纸、朴实的话语、深情的字句。落款处的时间显露,这封信写于本年的大年节夜,因为各种原因至今才寄至连队官兵手上。写信的人,是曾在连队服役的老兵杨东昭,他于31年前退伍返乡。

大信封里,还套着一个小信封,信封上用哈萨克语写着收信人的名字“恰依肯·米哈提”。这恰是杨东昭写信的原因——他恳请战友们,匡助本身寻找往日的“家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穿越时空、动人至深的故事。

请存眷今日出书的《..报》的具体报道——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陈 顺 王子冰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杨东昭(右一)退伍前与阿哈吉别克(左一)合影留念。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祖侬·阿本(左一)给恰依肯匹俦读杨东昭写来的“家信”。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信”引出31年军民情

图表文字:皇甫秉博

2月23日,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白哈巴边防连收到了一封老兵来信——退伍31年的杨东昭,恳请连队匡助寻找驻地哈萨克族老乡恰依肯·米哈提匹俦,并在信封里附上一封特别的“家信”。

连队翻译祖侬·阿本在寻访中认识到,恰依肯匹俦已经年过七旬,现在栖身在距连队数公里外。

带上信,官兵踏雪来到恰依肯的家中。问及杨东昭,恰依肯的老婆阿哈吉别克·阿吉达尔一再颔首:“昔时他就跟我们家的娃娃一般,不外现在已很久没关联了。”

说话间,阿哈吉别克翻出一张珍藏的旧照片,照片中是她和儿子吉恩斯、杨东昭的合影,这也是他们独一的合影。尽管经由几回搬迁,照片已经泛黄,但夫妻俩仍然战战兢兢地收藏着,照片上的笑容依旧清楚在目。

在连队官兵的匡助下,杨东昭终于如愿以偿。经由视频德律,他看见了日夜想念的恰依肯匹俦,此刻,年过半百的杨东昭已是两泪汪汪。德律这头,恰依肯和阿哈吉别克匹俦俩也满脸泪水。

“30多年时光飞逝,对白哈巴眷恋依旧。”祖侬掏出杨东昭寄来的信,一字一句地翻译给白叟听:“十分感激昔时白哈巴乡亲们,稀奇是恰依肯匹俦对我的通知,进展可以取得关联。”

阿哈吉别克白叟流着泪说,这封迟来的“家信”,她已经等了很多年。

“他们待我如亲儿子,吃饭时总把大块肉往我碗里添”

时光回溯到35年前,早年失去双亲的杨东昭应征入伍,来到白哈巴边防连服役。在一次走访牧民家时,他与恰依肯匹俦了解。

当恰依肯匹俦得知杨东昭怙恃均已过世后,他们心疼不已。这对善良的夫妻不只经常做些可口的饭菜邀杨东昭来家中做客,还时不时到连队给他送些干果和奶酪。杨东昭感触到了久违的家的温馨,一有时间便去恰依肯匹俦家中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4年时光仓促而过,杨东昭即将退伍返乡。临别前,他要来了恰依肯匹俦的通信地址,以便日后关联。然而,随后几十年间,恰依肯匹俦多次搬迁,他们最终失去了关联。

不久前,远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的杨东昭,几经周折终于认识到老军队的通信地址,寄来了这封“寻亲信”。连队翻译祖侬当即与杨东昭通了德律。

“恰依肯叔叔一家为人热情,相处起来也稀奇融洽,每次到他们家,就像是回家了。”杨东昭在德律中说,周末歇息时,恰依肯一家做了好吃的抓饭,都邑叫他去吃。

“他们待我如亲儿子,生怕我吃不饱,吃饭时总把大块肉往我碗里添。”杨东昭回忆说,那时候戎衣磨破了,都是阿哈吉别克婶婶帮我缝补。

“她经常拿出这张合影看一眼,老是偷偷抹眼泪”

放下德律,祖侬深受打动。为了完成杨东昭的心愿,他向连队申报后,当即带着官兵睁开寻找。

凭据杨东昭供应的信息,官兵们来到恰依肯匹俦原先栖身过的白哈巴村。他们在村中多方扣问后得知,恰依肯一家已经良久不在村里栖身了……

“寻亲”的线索就如许断了。合法人人束手无策时,官兵们从此外一个村探询、找到了恰依肯白叟的外孙,这才得知,恰依肯匹俦早在10年前就搬到了铁热克提乡阿克哈巴南村生活。

又过了一天,官兵们辗转见到了恰依肯的儿子——吉恩斯·恰依肯。吉恩斯说,母亲手机中,珍藏着一张她和杨东昭合影的翻摄影,“照片是昔时杨年老脱离前拍摄的,有了智妙手机后,母亲让姐姐将照片翻拍留存着,她经常拿出这张合影看一眼,老是偷偷抹眼泪。”

官兵们追随吉恩斯,来到恰依肯的家。

从祖侬手中接过杨东昭寄来的“家信”,年迈的阿哈吉别克感动万分:“几多年了,我很驰念杨东昭,如今这里成长旅行业,每当有旅客来村里参观,我都邑多看几眼,想着人群中或许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天,阿哈吉别克还对官兵们讲起一件旧事。

有一年深冬,刚下完雪,杨东昭趁着周末来探望他们,吃完晚饭后就回了连队。午夜时分,连队却没见他归队,只得派人到恰依肯家中寻找。这下可急坏了恰依肯匹俦俩,立即出门去寻,直到后三更才在一处山谷里找到冻得瑟瑟股栗的杨东昭。

本来,当天天色已晚,山里道路复杂,加之夜深雪厚,杨东昭在回连队的路上迷了路,失慎跌入冰河……“我记得,东昭那天穿了双白色的毡靴,被水打湿后已经上冻了。若是不是我们实时赶到,他的脚生怕都保不住了,想起来可真后怕。”阿哈吉别克说。

“这些年我们搬过几回家,或许是因为这个,我们一向没有收到他寄来的信。”白叟想了想说。

31年后终“相见”,白叟几度哽咽

在信的结尾,杨东昭的署名为“一个让你们失望的人。”问及这件事,他向祖侬解说了原委。

因为和恰依肯一家竖立了深挚情绪,相处得犹如一家人,在杨东昭退伍昔时,老两口有意将他收作养子,劝他留在白哈巴生活。

杨东昭犹疑了许久,最终照样含泪告别了恰依肯匹俦俩,回到了河北玉田。几十年来,杨东昭曾多次写信给恰依肯,但都不翼而飞。后来,他又千方百计探询匹俦俩的新闻,都被示知:因牧民转场,已搬迁许久了。

跟着时间的推移,杨东昭这个昔时20岁的小伙子现在已年过半百,固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心里对两位哈萨克族白叟的想念更加强烈。在千家万户团聚欢欣的鞭炮声中,他提笔写了一封信寄到曾经服役的连队追求匡助。

在恰依肯家,为了让31年未晤面的亲人“相见”,官兵们拨通了杨东昭的视频德律。

固然隔着千山万水,远在数千公里之外,再次听到熟悉的声音、见到已经不再是小伙子的杨东昭时,阿哈吉别克照样一眼就认出了他。阿哈吉别克说:“我们很想你,终于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了。这里也是你的家,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

德律那头,杨东昭哽咽着说:“要回,要回,我必然归去投亲,探望你们。”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缘分。放下德律,在和白叟交谈中官兵们得知,阿哈吉别克的女儿前些年也出嫁到了连队四周的村子。几年前,连队兵士巡逻途中还经常在她家中歇息,她和兵士们相处得也亲如一家。

白哈巴边防连指导员毕自昌说,这看似是巧合,其实更多的是源自军民之间朴质的情愫和竭诚的感情。白哈巴边防连从建连起头,就和本地牧民同舟共济,这份鱼水深情连绵至今、耐久弥新,总能给人以鼓舞和打动。 责任编纂:刘秋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