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军民融合丨无人机缘何“飞”出新高度(4)

2018-07-14 08:28:02 网络整理 阅读:61 评论:0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由地方无人机企业派出的骨干力量全程参演,部队在无人机战法上巧妙排兵布阵,地方在技术维修保障多费心思,军地联动,各用其长,相互补充,确保了演习圆满成功。

4.飞翼如何共振?

变协助为协同:“签”出战斗力

盛夏江城,烈日炎炎。远离市区的一片空旷平原上,几架无人机正翱翔蓝天。专家王古常和他的攻关小组正在进行野外试验。

王古常长期在无人机研发训练领域从事教学研究,有许多关于拓展无人机应用功能的构想,无奈,受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而今,该团与他签订协同攻关协议。不到半年,王古常就带领团队完善了侦察监视、电力巡线、高空灭火、救灾物资投放等4个无人机载荷课目的应急方案和实战演练。

从协助到协同,一字之变,体现的是该团对军民融合的深刻理解。随着各类新型军用无人机相继列装部队,我军用无人机在自主导航、飞行控制、数据传输等诸多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可目前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能力还相对薄弱。受此影响,现有军用无人机的载重负荷普遍较小,难以满足现代战场环境下高机动、高隐身能力的作战要求。

在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的过程中,转变单打独斗的观念,实现“抱团发展”。

协议只是一张纸,融合的却是双方的观念、目标、资源和力量。针对军用无人机在高精度导航、轻质结构和气动力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王古常不仅自己带团队参与,还为预备役团引来一些卓有建树的无人机专家,为部队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出谋划策。

如今,这个团不仅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还按照预备役部队的使命任务和能力需求,从军地联建、联训、联动等方面探索出无人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模式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