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对话智行者张德兆:如何才能让人敢坐“无人车”?(4)

2018-06-01 13:00:05 网络整理 阅读:62 评论:0

2、谈“场景”

■ 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首先要保证安全

■ 现阶段选择场景的出发点是给客户降低成本,而非提升客户体验

品途创投:除了已经上路测试的“星骥”系列,智行者还有低速的“蜗”系列,为什么要把业务分成这两个部分?

张德兆:我们主要还是在针对“落地场景”做选择,智行者是把落地场景划分成了四个象限——横坐标是载人、非载人,纵坐标是高速和低速。

对话智行者张德兆:如何才能让人敢坐“无人车”?(4)

落地关键指标:刚需程度+安全风险

现阶段的大部分同行都还聚焦在第一象限——高速载人的乘用车,类似我们的“星骥”,这是整个自动驾驶的未来。但现阶段,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种技术储备,没办法很快落地,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法律法规、保险,以及整个民众对无人驾驶的心理接受度,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培育,需要和社会基础同步。

而说回能够真正作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和技术,我们首选了第三象限——即“低速非载人”的自动驾驶,出发点有两个:

第一,保证人身安全。车是低速,所以拥有足够多的反应时间,即便车真的失控,人也能拥有足够多的时间避开,保证不会撞到人;而且它是非载人应用,即便我的车被别的车撞了,也不会发生太大的伤害事故。

第二,我们也在寻找,哪些客户才是真正有能力买单,并且愿意为降低成本而承担风险的。现在客户对智能车的印象无外乎就是“三高”:高科技、高成本、高风险。对C端用户来说,基本“高风险”这一个劣势就足以把无人驾驶“便利性”这一优点完全抵消掉了,更别想着让老百姓花几十万高价来买这个功能。即便是低速的“自主泊车”,风险虽低,但它能提供的功能也不过是在人上楼回家后,车能自己跑到停车场找车位,这样一个简单的体验提升也不足以成为老百姓掏腰包的理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