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围炉夜话 | 吃得随心所欲,是一种幸福吗?

2020-01-22 09:36:15 暂无 阅读:1968 评论:0

围炉夜话 | 吃得随心所欲,是一种幸福吗?

健身前后的作者,张丰 供图

【编者按】

又逢一年辞旧迎新时。此刻不论你身在何处,相信都会与家人团聚、和老友重逢。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家乡,你会有什么发现和感触?难得的相聚,大家坐在一起又会聊些什么?

2020年新春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围炉夜话”专题。区别于浮光掠影式的简单记录和宏大叙事,我们希望呈现的、似乎是碎片般的景象,但又意味深长,蕴含着这个国家的另一些细节。

文 | 张丰

编辑 | 俞诗逸

今年春节,父母离开了广东,回到老家河南。过去3年,他们都在佛山,和弟弟、妹妹住在一个小区。河南比广东要冷很多,但是对父母来说,在老家过春节,可能会感到更轻松,至少在饮食上可以更加自由一些。

他们已经到了老年,在城市居住几年,他们受到一些新观念的冲击。他们做出调整,也有很多困惑。这一次,我没再劝他们在温暖的南方过冬,回到“老家”,或许他们能够收获更多。

胖子曾经被大家羡慕

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因为不会骑自行车,不管是去学校上课还是摆放亲友,一律步行。如果那时有计步器,他每天的步数不会少。早年他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曾经从早晨走到晚上,步行60公里回家。但是,这样的“行走”,更多是一种无奈,当时交通不发达,家里也相当贫困。当祖母在傍晚看到父亲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她的反应是“这次没能交学费,看来是没报上名。”

小时候我们都居住在农村。年轻的农民,身材很少走形。人们在田里劳动,闲暇时也经常从事搬运、木工或者修理房屋的工作,这可以让身体在无意中得到锻炼。“力气大”是一个优点,我至今记得,十几岁的时候,弟弟第一次搬动50公斤重的粮食的时候父母脸上所里露出来的欣慰表情。

我达成这样的“壮举”,时间要推后很多。那时我总是太瘦,初中毕业,身高达到170公分,但是体重只有90斤,体检显示有轻微营养不良。有时候邻居会提到这个问题,父亲一脸无辜:也没有不让他吃饭啊。

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人们也会赞赏“肌肉“,但都是从力量而不是“审美”的角度。一个力气大、行动利索的后生,会被认为是潜在的优秀的庄稼汉,在婚恋市场也会更受欢迎。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干农活的料,一方面是视力欠佳,另一方面就是力气太小。亲友们异样的眼光也强化了我这种认识,“如果不能考上大学,你将来怎么生活?”

稍微肥胖一点的人,不管男女,都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喜爱。女性微胖,可能会被认为能生小孩。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没有见过一个人减肥。这不是说没有胖子,事实上如果一个成年男性体重达到90公斤,会被认为是一种值得羡慕的“成就”,那至少代表饮食非常丰富。

在新健康观念前“败下阵来”

我就读的初中,后来出过朱婷这样的体育明星,但是那里却并没有什么好的体育传统。只要你成绩足够好,不需要去上体育课,等到体育测试的时候,学校甚至会帮你“疏通”,帮你搞到一个合格的体育成绩。

男生当然有喜欢运动的,我弟弟就很喜欢打篮球,但是只有到了高中,才有比较平坦的球场。打球被视为“玩儿”,大概和现在小朋友喜欢的电子游戏差不多。父亲到高中去看望我们,找不到弟弟,会到操场找他——这既让他自豪,也让他担心。

观念的冲突,开始于大学毕业后。弟弟开始在广东上班,有一年过年回家,他吃得很少,这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弟弟解释说,体检竟然发现有轻微的脂肪肝,所以必须控制一下饮食。对这种来自城市的观念,父母颇不以为然。他们希望看到孩子们投入地吃饭,对他们来说,“能吃能喝”才是健康的标志。

农村有一套自然的对生命的解释。小时候感冒发烧,父亲总不放在心上,“能吃能喝的,不碍事。”相比之下,失眠反而没人放在心上。我曾听到母亲感叹:“又是一夜没合眼”,全家没有任何人对这句话有反应。人们对生命的感知,似乎只在“能吃能喝”的层面,如果有人去世,可能会听到感叹:“太意外,昨天还吃了一碗面条呢。”

这种“自然”的生命观,进入21世纪后遇到很大的问题。至少在取消农业税之后,老家的农民们吃饭不再有任何问题。农业的机械化,也让农民的“劳动”大为减少,人们只需要在路边坐着,收割机就能把小麦收好。很快,村里很多人就胖了起来。

过去十几年,脑血栓成为最常见的疾病,这和饮食有很大关系。一个解释是,饮食中高油高盐,会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这对我父母造成很大的困惑,居住在广东的时候,他们依然坚持河南的饮食习惯,这不难做到,所有食材在市场都可以做到。

弟弟妹妹已经在按照一套新的健康观念在生活了。饮食要清淡,要尽量少吃碳水化物(主食),这两条都让父母感到失望。他们做饭,依然会端出很多个馒头出来,发现却没人愿意吃。有一次过年包饺子,大家吃了一口就大叫:“实在太咸啦。”我注意到母亲眼中的恐慌。她解释说:“没有放多少盐呀,怎么会这样。”

很有可能,父母的味觉在退化了,所以他们需要多放点盐,才能品尝出来。他们在极力适应都市新生活,有时候父亲会得意地说:“这次就不咸了吧。”这时我也感到有一种悲哀。这种新的健康观念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在父母那里,却未必是“幸福”或者“开心”的。

不光是饮食,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经验,在当下其实完全失效了。他们从“指导者”,变成了“听从者”。父母和一个小区里的不少外地来广东的老年人打成一片,他们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是在房间里,他们却时常陷入沉默。他们还习惯通过电视看老家的天气预报,判断是否有利于庄稼生长,但是,他们已经好几年都没有种地了。

健身,一种“都市狂热”?

健身,或者为了健康和体型进行有目的锻炼,是典型的“都市”生活方式。农民不需要“健身”,而早期城市的工人,下班后也很少有时间去从事专门的体育锻炼。

父母并不赞成我们“减肥”。十几年前,他们最初发现弟弟在控制体重的时候,会以嘲笑的口吻谈论此事。但是如今,三个孩子都在“健身”,每天从手机上看步数,这让他们感到怪异。他们有时候会笑一下,但已经不再劝阻。

在过去的2019年,我成功减掉17公斤体重,从一个喜欢“葛优躺”的人,变成了跑步爱好者。紧接着行动起来的是弟弟,他开始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的跑步信息。

妹妹迷信走路。前两年,有一次看到她在某一天走了几万步,原来她参加了一次“公益行走”,要走几十公里。在朋友圈看到步数排名,弟弟妹妹经常都是一两万步。

其实最需要多行走的可能是父亲,他的体重已经严重超标了。于是,谈话就经常围绕他的体重进行:“爸,你还是应该控制一下了。”他有时候会听从,晚饭后会出去走一会儿,更多时候则是无所谓的态度:“老年了,如果连吃都不能随心所欲,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有时候会认同父亲的说法,想想自己到他那个年纪,未必能有他这么好的心态和身体。当他用嘴开一瓶啤酒递给我,而我还在满屋子找开瓶器的时候,我也有过一丝怀疑,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更健康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