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25年来他让近4万册古籍“重获新生”(2)

2018-08-13 21:50:40 网络整理 阅读:170 评论:0

成长经历促使他下定决心

事实上,在采访交谈中,沈怀玉还认为,从有所动摇到全身心投入古籍整理保护还与成长经历有关,“可以说,苦难推动了我去做这件事”。10岁那年,沈怀玉丧父,母亲要独自抚养他和哥哥、姐姐,困难可想而知。所谓祸不单行,11岁那年,因为村里一位智力有问题的老人无意中点燃了柴草堆,沈怀玉家被烧成一片白地。即使这样,沈母依然不认输,上工时比成年壮劳力还拼。看着母亲如此辛劳,兄弟姐妹3人非常懂事,沈怀玉的哥哥读完小学后就主动弃学,虽然成绩很好。沈怀玉说,“为了我能继续读书,大哥过早地为这个家开始牺牲,我也养成了事事不敢懈怠的习惯”。最终,沈怀玉考上了大学。

1993年,他站在破败的古籍书库前,想到了母亲、大哥和姐姐,想到了母校的关爱与教导。他说:“我是一个苦孩子出身,没理由给他们丢脸,没理由不能迎难而上,从那时起我真的不再想其它了。”特别是母亲常常教育他“敬惜字纸”,为了给他买一本字典,一家人一个月借粮度日,更是让沈怀玉对书籍敬爱。

由于旧馆条件有限,且疏于管理,即使古籍全部浸在剧毒农药“六六粉”里,也无法逃脱潮湿环境下虫害、霉菌的伤害。因为常年在有毒环境工作,沈怀玉的身体也受到了伤害,几乎没有了嗅觉,胃病、心血管病,颈腰椎均有问题。不过,这些都阻挡不了他立志要将这些古籍悉数整理出的“大愿”。

多做一些后人就能多继承一些

在旧馆的那些年里,尽管没有妥善的防护条件,沈怀玉也不在意,日复一日地把古籍中的霉菌、虫卵、活虫以及“六六粉”进行清理,并为古籍包函套、上夹板,在书橱里放置樟脑精块。当时没有空调,电风扇使用时也可能吹坏本来就脆弱的古籍纸张。大夏天里为了防止汗水滴到古籍上,沈怀玉就会穿上长衣大褂,戴着手套、口罩,在闷热的古籍库房里工作,而一般人即使穿着T恤短裤到库房也会汗流浃背。有人说这项工作枯燥而又乏味,对此,沈怀玉说:“如果你有了使命感,有了方向,你就不会这样感觉。每梳理一遍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很有意思,此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沈怀玉知道,如果不能根本改变藏书环境,最终这些古籍的健康还是要出问题。因此,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向社会各界反映求助。最终,2013年国庆节前后,无为县图书馆搬进新址,古籍也得以有常年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在搬迁的那些日子,同事们均注意到沈怀玉非常开心,他亲自将古籍逐一点数、打包,押送到新馆分装上架。

到新馆后,大家注意到,沈怀玉几乎不到自己亮亮堂堂的副馆长办公室,而是依然常常待在味道很重的古籍室工作。对于自己的坚持,沈怀玉说,现在多做一点,后人就能多继承一些,他们才会更清楚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历史与现实才会有一座桥梁,文化的自信与自豪也因此有了凭据。

25年前,25岁的年轻人沈怀玉入职无为县图书馆,25年来,他陪伴并保护着数万册珍贵古籍,如今他已两鬓成霜,3万8千余册古籍在他手里已整理数遍“重获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