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个人越节俭,国家越贫穷

2018-08-22 22:16:33 网络整理 阅读:180 评论:0

节俭阻碍经济发展?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确实,如果我们大手大脚,过度消费,很快就会入不敷出,生活拮据,人生灰暗。

节俭对个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国家整体经济是否也适用呢?如果所有国民都变成吝于消费的小气鬼,这个国家真的能够变得更加富强吗?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让我们看看原因何在。

一旦经济不景气,基于对未来的担忧,人们会选择更多的储蓄进而减少消费。可是如果所有人都减少消费的话,企业的销售额就会降低,库存就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只能降低生产、减少雇佣,而企业员工的收入就会减少。那么,对未来的担忧就会强化,人们会更加坚定地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整体经济就会陷入愈发不景气的恶性循环中。

这就出现了以个人的角度看储蓄是合理的行为,而从整体经济上又是不合理的悖论。这称为“节俭悖论”。在逻辑学上对个体适合、对整体不适合的现象叫做“合成谬误”,节俭悖论正是属于这种合成谬误。

个人越节俭,国家越贫穷

经济学家的处方

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陷入严重经济衰退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节俭悖论。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面对不景气的局面,民众都减少了消费,于是,商家普遍无法..,民众更加找不到工作,经济陷入更大的不景气中。

洞察这一悖论状况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忧心如焚,他大声疾呼:“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就是美德,储蓄就是恶行。”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告诉大家,假如“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个人越节俭,国家越贫穷

而且,凯恩斯还进一步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开出了处方:如果家庭不能扩大消费的话,政府也应该承担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一言以蔽之,在社会经济不振时,把钱花出去是头等大事。因为只有这样,整体经济的需求才会扩大,企业的销售额才会增加,生产和雇用状况也才能够得到改善,最终通过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扩大家庭的消费。

正因为凯恩斯透彻地了解个体储蓄和整体储蓄之间的区别,才有可能拿出这样的解决方案。

蜜蜂的寓言

不过,凯恩斯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这种状况的人。比凯恩斯还早200多年的18世纪初,伯纳德·曼德维尔就已经看穿了这种现象,这位出生在荷兰的医生兼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1714年所写的《蜜蜂的寓言》中讲述了这么一个寓言:从前有一群蜜蜂,它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它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整个蜂群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人打败而逃散。

个人越节俭,国家越贫穷

曼德维尔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他认为单纯靠好的德行是无法让国民过上好生活的,通过节约和储蓄,个人虽然可以增加财富,但在国家层面上这个逻辑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曼德维尔认为,禁欲和利他心是伪善的,而人类的贪图享受的欲望正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早在此前的1666年,伦敦发生大火灾,整个英国陷入危机。但是曼德维尔曾乐观地表示,虽然伦敦大火灾是巨大的灾难,但是在重建伦敦的过程中扩大的有效需求会激活英国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