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京剧名家王平:戏曲创新不能丢本质 要突出“表演”(2)

2018-08-25 01:51:14 网络整理 阅读:115 评论:0

盔头分软硬两种,一般武将都用硬盔头。王平说,怎么也得有三四斤重,戴着它,演员还要在台上完成各种武打动作,十分辛苦。

“演好一出戏,实在不容易。京剧《康熙大帝》凝聚的是大家的心血。”王平说,除了自己,其他几位主演都是年轻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带小’,算一种传承吧。”

在舞台侧幕长大的京剧演员

王平出生于1954年,四岁开始练功,艺龄几乎与年龄一样长。在他的记忆里,“家”就是剧院后台,从小听着京剧声腔、锣鼓点儿,看着演员们你来我往的练功,“可以说,我是在舞台侧幕长大的”。

“到了三岁,人家唱戏,我在一边模仿,那时候已经很喜欢京剧了,但我父亲有点纠结:他怕我一练就吃一辈子苦。”王平笑着感叹,“我当时觉着好玩,也确实没想到,这一下子就‘玩’到了现在。”

八岁的时候,王平已经能登台演出。在学艺过程中,他得到了厉慧良,张世麟、王金璐、王世续、丁振春等名家亲授。2000年,又拜在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门下,流派风范更加突出。他常常觉得很幸运,能够得到这么多老先生的指点。

京剧名家王平:戏曲创新不能丢本质 要突出“表演”(2)

王平(中)京剧《康熙大帝》剧照。天津京剧院供图

在表演上,王平是京剧文武老生,他注重塑造人物精神气质,善于运用武技绝活,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击鼓骂曹》《八大锤》《艳阳楼》等,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得主。

“戏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提倡、宣传我们自己的艺术。”如今60多岁的王平,依然活跃在台上,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责任把它继承好、发扬好。

观众的掌声是最大的欣慰

继承、发扬,看似不难,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以武生行当为例,近年来每次有演出,上场前王平都必须热身,一来是为了活动筋骨,快点“入戏”;二来也是因为常年练功,他的双腿多少“有点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