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兄弟闹革命 泺口共赴难(2)

2018-08-29 04:06:57 网络整理 阅读:98 评论:0

■红色记忆·不忘初心

□本报记者卢昱

本报通讯员颜超臧德三

酷暑时节,临沂城西30里外的义堂镇桥西村,掩映在绿油油的庄稼地中。在村中一间简陋的平房内,78岁的老人孙善思在回忆他的两位堂兄——临沂早期共产..孙善师、孙善帅兄弟

在村委办公室里,两张记录孙氏兄弟革命故事的宣传图占据了大部分墙面,主人公曾经鲜活的人生轨迹在图文的延展间被诠释出来。在村民口中,孙氏兄弟为共产主义而舍命捐躯的事迹更是代代相传,散发出信仰的光芒……

出去读书长见识

桥西村在清末才成村,之所以得名,是因村东有一条唐公河,河上有一座老石桥。桥有些低矮,桥面很窄,勉强能通过一辆小轿车。如今,老石桥不远处,建起了一座又高又宽敞的新桥,但乡亲们依然眷恋着走在老石桥上的感觉。这是一条带着乡愁的农耕路,头戴草帽的大娘、肩扛锄头的老大爷、开着农用三轮车的中年大叔,在桥上穿行,构成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

孙善师的老家,在桥西头离唐公河不到200米的地方。如今,老房子已不见踪影,被规划一新的平房所代替。村干部介绍,村子现在约400口人,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更少,顶多百十来口,房屋这一家、那一家,连不成片。

“1904年,孙善师出生在桥西村。他的爷爷是私塾老师,父亲叫孙德绍,旧制中学毕业。母亲张炳姒,朱里村人,勤劳善良,性情开朗。她为支持儿子从事革命工作,曾数次奔赴济南,以开设洗衣店为掩护,为党秘密传送信件。”临沂党史研究专家唐士文介绍道。

“我父亲那辈弟兄三个,善师他爹是老大,我父亲是老二,都是老实人。我大爷长年在河北一带卖书,家里经济上还算宽裕,所以善师、善帅长大后有条件出去读书长见识,后来就参加了革命。”孙善思说。

孙善师又名孙镇国,自幼随父就学。他读书勤奋,成绩优良,18岁时,考入临沂城的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就读。他在求学期间,广泛涉猎,各科成绩优良,尤喜欢体育、音乐,擅长绘画,作诗编剧,堪称多才多艺。他中等身材,体格健壮,平时总是精神饱满。一双眼睛圆而大,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清晰流利,擅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