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趣读合肥】庐州古圩里的“文化范儿”——鱼米大圩的灿烂文化

2020-05-25 09:40:32 暂无 阅读:1507 评论:0

据《宋史·叶衡传》记载:“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又据《合肥县志(嘉庆)》记载:合肥有圩八十多个。

“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沿湖沿河低洼区防水护田而筑的堤坝。一种则指村居,同“围子”,围绕村庄用土石筑成障碍物,或挖掘深壕宽沟,围在里面的村庄就叫作“圩”。从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为地名,其中,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打开合肥地图,你可以看见很多以“圩”命名的地方,诸如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杨柳圩、郭家圩、亚父圩、南圩、大圩、皇姑圩……这些带“圩”的地名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区域特色。

其实,这些“圩”可不是一个个普通的地名,它们大多承载着合肥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和珍贵记忆,渗透出浓浓的“文化范儿”。

它就是自古就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美称的大圩

【趣读合肥】庐州古圩里的“文化范儿”——鱼米大圩的灿烂文化

○位于大圩镇的大孔祠堂

大圩,南濒巢湖,绿肥水美,物产富饶。历史的烟云造就了这个“鱼米之乡”灿烂的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大圩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夯歌、玩花船、舞龙狮、唱庐剧……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圩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外在的景观,更离不开内在的文化。美景之为血肉,文化之为骨骼,一个大美的大圩充实而又丰满。

位于大圩镇学塘村的大孔祠堂,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合肥市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大孔祠堂也是合肥现有古建筑中彩绘规格和档次最高的宗祠。1986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孔祠堂建于清末(1905年),是时任甘肃省督办、御赐二品顶戴和总统右江各军的孔华清(大圩镇人)为家乡族人所修建的宗祠。整个古建筑群属江淮地区古建筑遗存中的珍品和瑰宝,整体布局亦与孔庙、大成殿、文庙等一脉相承,其在儒家学派发展的研究中起着积极作用。

近观大孔祠堂,整个建筑群分布合理。其主轴线南北向,分为山门殿、寝殿、庑殿、寮殿、附殿、藏书楼及露台等。穿过大孔祠堂二道门,红木的香气扑面而来,大殿均为叠梁式多檀多步架单层建筑格局;中脊柱全部落地,列枋上有镏金的彩绘残存,图案俱行龙、盘龙之态;其他梁枋上三彩绘,构图清晰,图案鲜活、色彩斑斓,等级之最当数“和玺彩绘”,极为难得。

藏书楼是大孔祠堂的重要建筑物之一。该建筑为一幢两层楼房,整个建筑群贴近清代官式构图,细微之处反映了浓郁的地方风格,青砖、筒瓦、白灰罩面,飞檐翘壁配饰博脊、合角吻、戗兽、走兽等等,墙体装有成排落地格扇门和槛窗。寝殿内存有孔族中“英雄”孔繁琴荣获的“柳州鲤鱼峰击虎碑记”之圣旨“功德碑”和下马碑各一尊,并陈列着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牌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孔祠堂被作为学堂使用。1958年祠堂又被改为粮站,叫做“大孔粮站”。改作粮站时,东西两侧厢房的墙曾被推倒。那时藏书楼尚存,旁边是11间门市部和几间仓库。

2006年年底开始,合肥市政府投资对祠堂进行彻底修缮,还陆续恢复山门殿的东西配殿、东庑殿、西寮房、气势宏伟的藏书楼以及整个祠堂的围墙和庭院绿化等,修缮和恢复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复,久违的大孔祠堂终于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合肥,也正因为大孔祠堂的存在和传承,平添了崇文重教的明朗性格。与今天“科教之城”的别称,可谓相辅相成。

【趣读合肥】庐州古圩里的“文化范儿”——鱼米大圩的灿烂文化

○大圩的“打夯歌”

“打夯歌”是大圩本地独有的艺术形式。“打夯歌”原本是旧时农村盖房子打地基、打圩堤时唱的劳动号子,具有调节呼吸、释放压力,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而现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打夯歌”不仅走出了大圩,还走进了“江淮情”的晚会现场,成为当地人必看的节目。

不仅仅是“打夯歌”,每到晚上,大圩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庐剧和威风锣鼓也会准时上演。他们白天在田地里劳作,到了晚上,用自创的艺术表现形式去除疲劳,陶冶情趣。

在圩西村、许贵村、磨滩村,还有舞狮、扭秧歌、健身舞、划旱船、迪斯科等文艺表演,都由当地农民自发表演。

如今,大圩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民间文艺发展态势。现有民间文艺队伍十余个,全镇各类演职人员增至几百名。

来源:文艺合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