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京郊出现新型“以工换工”合作社 用劳动换农业技术(2)

2018-06-03 08:45:39 网络整理 阅读:87 评论:0

丁新民解释,“以工换工”之所以能在村里推行,因为每个农户种植的作物不同,各家栽苗、喷药、摘果的时间也就不同。因此,利用农户闲暇时间,相互帮助,是十分可行的。“比如,今天我给张三提供服务,明天张三可以还工给我,也可以还工给李四,总之年底算总账,没有还清的就转到下一年。”

南河村农户吕伍军大姐,正是第一批加入“以工换工”的农户。

她说,“我们种地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也就1万多块钱,能自己出力解决的事,谁也不愿意掏钱请别人干,所以这种‘以工换工’的方式很适合我们。”上个月她刚通过帮助别的农户吊秧偿还了部分工时。

丁新民坦言,刚开始在村里推广新技术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让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户一下子接受新技术比较困难。“别人打药都要两三个小时,你们10分钟就搞定了,能管用吗?刚开始农户总是提出这样的质疑。”直到经历了一件事,农户们才改变了想法。

“2017年初,村里两个农户家改造大棚,两个棚的西红柿因为捂了两天都染上了病。后来专防队用新技术高效常温烟雾施药机为其中一个棚喷了药,很快病情就遏制住了,而且一周之后整棚的西红柿都好转起来,不仅没有坏掉,最后还顺利销售出去。而另一个使用传统手压式喷药机的大棚,病情加速蔓延,最终整棚西红柿‘全军覆没’。”那次之后,越来越的农户开始从心里接受专防队,接受新技术。

“以工换工”作为一种规则,如何保障实行?如果农户接受了服务并没有付出劳动来换,如何解决?丁新民介绍,他们之间的规则更多是一种民间的口头协议性质,并没有多么严格和细致的条条框框。

目前,村里加入“以工换工”的种植户就有20多户,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而能够加入的标准就是熟人社会里的口碑,“因为村里都是相互认识的老街坊,必须是诚信的人才能加入进来一起共事。给你服务过了,就记下来,你用劳动换回来,要是没有正当理由,就是不付出劳动,那下一年就不带你玩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