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像个女孩一样”:谈谈我们周围充斥的性别化词语

2018-09-15 16:05:05 网络整理 阅读:120 评论:0

这段时间网上对于“娘炮”骂声一片,“少年娘则国娘”这类 “佳句”不断,甚至引起了BBC的关注。

作为一个女性,我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一个男生像女生——不止“娘炮”,还有“女里女气”、“娘们儿唧唧”等等——听上去就是贬义词?什么时候“像个女孩一样”成了一件很丢脸的事?然而指女生像男生的“女汉子”这类词就听起来没那么刺耳,说一个女生很“爷们儿”甚至是表扬的语气?

“像个女孩一样”:谈谈我们周围充斥的性别化词语

针对这一语言上不对等的现象,我想从词语本身出发去探讨三个问题: 人们反感的“娘炮”究竟指什么;为什么会使用“娘炮”这一性别化的词语;关注这个词的使用方式意义何在。

首先,“娘炮”这个词通常用于指称什么?

我们平时可能看到女性朋友发过这样的自嘲朋友圈:“今天自己从超市拎了四十斤大米,我可真是个女汉子呀!”但多半不会听到男性朋友说:“今天下班摔了一跤差点疼哭,我可真是个娘炮呀!”差别是一目了然的。当我们说一个女生“女汉子”的时候,原因可能是她力气大、耐力强、大度、豪爽、遇到危险情况挺身而出……而当我们说一个男生“娘炮”的时候,是因为他虚弱、矫情、做作……

如今,人们对“娘炮”的定义很宽泛,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针对外表的:不健壮、穿较紧身的衣服、化妆、长发等,而且这种外表特征时常被泛化,有的男孩子,天生肤白,体形纤细,甚至背单肩包、冬季用唇膏都会被说“娘炮”。“真正男子汉”似乎应该与一切美丽外表和精致生活绝缘。另一种是反感其行为方式和状态:扭捏、矫情、身体畏缩不舒展、做事小气等等。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何指称外表和行为特征的词会被蒙上了性别化色彩?

这里要澄清两个概念: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第二性征。而社会性别属性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我们称为 “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传统上认为,阳刚气质是男性具备的气质,而阴柔气质是女性的气质。不过, “女性并非天生,而是被建构的”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提出,在后来被不断深化。两性的先天生理差异是客观事实,而后天的行为方式,则有很多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比如小女孩要穿着裙子去爬树,大人会说“一点也没有女孩样”,小男孩对口红和高跟鞋感兴趣,大人很可能大惊失色,教育他永远也不要碰这些东西。再扩大到社会上,学校也好,媒体也好,长期潜移默化,当然会造成不同的性别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