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还原“那些年” “勇立潮头”主题展总策划讲述幕后故事(2)

2018-10-04 05:45:40 网络整理 阅读:122 评论:0

许多细心的观众发现,里弄的一排水龙头上面,都用易拉罐盖住,下面还加了一把锁。“以前的水龙头在户外,上海人的生活都是精打细算的,为了节约用水,防止他人浪费,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戴轶飞说。而在“老虎灶”一旁,摆上了喝茶的小方桌,“以前很多老虎灶都和茶室、澡堂连在一起,这边烧水了,那边直接用,很方便。”

市民帮忙还原更精确

巧合的是,展览总策划戴轶飞出生于1978年11月,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在情景再现的细节上,他容不得一点“马虎”,要保证原汁原味。策划组里有一些“90后”,在商讨新婚房的方案时,开始打造了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样板。“这不对了,那时候的婚房没有那么大。大了,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他经过画图、测量,最终敲定两代同堂的婚房为12平方米,“很多家庭在这样局促的空间下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年。”

“那些年”的展览现场,不定时会有情景演绎环节。在为群众演员策划对话时,一位“85后”建议,“一到粮店,要不先问个价吧?”戴轶飞立刻指正,“你这样又不对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物品价格都是不变的。去粮店一开口不会问价,只可能问问今天的大米好不好,石头多不多。”

现场观众细细端详,不放过一个细节。他们指着新房外面高高的晾衣杆上的衣服,“就是这种尼龙袜,还有假领子,当时很流行。”可见,晾在上面的每一件衣物,也是策划组精心选择的。

“观众们很爱在这里停留,也给了我们很多回馈。”戴轶飞说,很多市民看见粮店外木板上的米价数字时,脱口而出,“1斤大米价格是1毛6分4,这里只写了1毛 6分。1斤籼米价格是1毛4分3,这里写的是1毛4分。”

戴轶飞说,看见新婚房的马桶摆在明显的位置,也有观众提出,这个应该放在不明显的角落里,“上海人还是爱面子的,马桶这样的生活用品都是藏在家中犄角旮旯里。”

那些年,那些事,人们扶持着,彼此温暖着。“那时,谁又能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疾驰而来,如今我们更是丰衣足食,改革开放改变了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