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他们“从长江走来”(3)

2018-10-15 17:42:01 网络整理 阅读:60 评论:0

“在今天信息化时代,艺术家所面临的艺术生态及获取艺术资源的方式,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艺术家所能想象的。”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更进一步指出,本次展览令人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的个性与地域性的关系、艺术作品与时代性的关系。“我们在当代湖北杰出的艺术家比如朱振庚、周韶华、李世南、尚扬等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卓越的创造力,也感受到湖北这片热土对他们艺术的滋养。”她说。

长江对于湖北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湖北美术的影响也如此。批评家孙振华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湖北画得好的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长江沿线的城市如武汉、沙市、宜昌等,黄金水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同审美的形成。作为九省通衢的这种便利性,也使湖北人有一种兼容南北的特点,他们奔放不羁,自由挥洒,有一种很独特的文化性格,敢为先行,“给点阳光就灿烂”。湖北美术也体现了这种特色,只要给它一点合适的土壤条件马上就会有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说:“湖北美术家从来不满足于做一个地方性的艺术家,新时期湖北走出了很多艺术家、理论家,这是湖北美术对于全国的影响和贡献。”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很形象地概括了湖北美术创作“在路上”的审美状态,他说:“这是一种很奇特的乡愁。”他认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层面的启示和思考。

群体力量助力美术繁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看到展厅里一幅辛克靖的年画《万长天涧送飞泉》特别有感触。“上世纪50年代的年画表达了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农村的生产活动是以群体呈现的,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移山填海的改造活动。画中的人欢天喜地,服装鲜艳,神情愉悦,每个人都情绪饱满,有自己的角色,相互呼应,互相生发,整个画就是一台戏。”他联想到现在的主题性创作和人物情节创作,绝大部分的类型都是表情严肃,画中人没有交流,这个现象特别值得反思。其实不仅是主题创作的深度,作品的收藏、展示、研究的活跃更反映了一个地区美术生态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