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行知书房讲“江浦合流”,让当代人窥见百余年前上海北部的文化繁荣

2018-11-11 20:33:48 网络整理 阅读:106 评论:0

行知书房讲“江浦合流”,让当代人窥见百余年前上海北部的文化繁荣

图说:李天纲现场解读宝山与海派文化的渊源 主办方供图

江湾镇是第一个承受现代化冲击的江南市镇,属于江、浙地区“开风气之先”之列。这样的机遇是如何诞生的?昨天,在宝山沪太路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的“行知读书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学者李天纲解读了许多关于上海北部发展的历史渊源,让历史遗产融入到了当下生活中去。

李天纲认为,海派文化就是开放、中西融合、具有独创性。他从地理变化的角度来阐释了“江浦合流”,黄浦江口不叫浦江口,而叫吴淞口。吴淞口其实原来就是吴淞江的口,永乐二年,上海有一条河穿到吴淞江,把吴淞江切断,吴淞江下游这一段就变成了黄浦,也就是后来的黄浦江。这便成为“江浦合流”,宝山在雍正年间重新建立,从嘉定划出了宝山县,又在吴淞江口树起了一个烽火台。“所以这里就叫江湾,江湾有镇,为什么是江湾镇,而不是浦江镇呢?因为吴淞江在此处拐了一个弯,所以叫江湾镇,意味着是吴淞江的湾,又因为浦就是江,后面再加一个‘江’字多余又不通顺。由此这样的关系,宝山就变成了一个江海要塞,其设立就是因为江海之冲,造炮台,就是要守卫吴淞江,为上海而守。”

行知书房讲“江浦合流”,让当代人窥见百余年前上海北部的文化繁荣

图说:观众现场提问 主办方供图

解放前,上海北面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繁华程度并不亚于租界。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在江湾镇之北建立,今天的闸北电厂还是中国最早的电厂之一,电厂于1918年搬到了吴淞。今天尚在的宝山路,就是从闸北开出一条马路直接进入宝山。东边还有吴淞路,就是在虹口建一条马路直接通到吴淞,宝山路和吴淞路便是这样定义起来。1907年,张元济带领所有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在宝山设立了一个商务城,编译馆做了图书馆,即东方图书馆,其收藏比北京要多很多,拥有30万册古籍。商务印书馆当时有四五千员工,有印刷所、编译所,老先生、士大夫、读书人也都过来到了此地,边上有学校、有教堂。商务印书馆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把现代技术发展到极致,超过了当时的租界、超过了洋人。现在,海派文化和商务印书馆联结在一起,电影、电台、彩色印刷,各种各样新的事业全都在商务印书馆做,就在江湾镇的北面,所以海派文化和商务印书馆和上海的北面有很大的关系。

在李天纲看来,海派并非风花雪月、消费主义、吃吃喝喝、做票友唱京戏,海派文化有其铮铮风骨存在于民间社会。“我觉得我们今天最应该做的是,我们把民间的活力都激发出来,像我们前辈那样认认真真地做事情、扎扎实实地做事情,把做的事情都留下来,这个才是海派。”(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