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大数据志愿填报靠谱吗?(2)

2018-06-09 09:29:10 网络整理 阅读:113 评论:0

信息是一种资源,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这种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只不过,那种打着“和各地考试院合作”来蒙蔽家长们的说辞,压根经不起推敲;这种背离制度规范的做法,只能忽悠那些“看不到前门、找不到前门却又想另找门路”的家长们,让他们上当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承载着一个家庭厚重的教育梦想,承载着他们社会流动的希冀。去哪个地域读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多样化的选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毕竟,冷冰冰的机器和听上去“神通”的技术,给出的建议都是“标准化”的,而每个考生却有着不同的兴趣、偏好、情感与认同。尊重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多和孩子们平等对话、真诚沟通,高考志愿填报才会更有“准头”。

技术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很显然,高考临近,填报高考志愿又成了各类商家的卖点,如今再结合时髦的大数据概念,对不少家长产生了极强的诱惑。高考志愿填报究竟该不该借力于高考志愿卡,志愿APP究竟有没有作用,每个家长自己本身都应有着清晰的认识,做到理性看待和客观对待。

技术只是辅助性的手段,绝不应起到支配作用。换言之,再好的高考志愿卡和大数据,也只能起到参考作用,而不能成为填报志愿的唯一凭据。这其间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高考志愿卡以静态数据作参考,而忽略了动态性的变化。假若每个家长都以志愿卡为参照,或者直接取用其分析的结果,则完全可能形成同质化或者同阶性竞争,增加了同分数段的志愿踩踏。固势化的APP指引会形成两种结果,竞争的同质化加剧和选择的差异化缺失,没有了“险中求”的尝试,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意外和惊喜。

二是高考志愿卡门类繁多,难免良莠不齐。其中究竟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消费者很难进行明确的判断,也无法通过后续的结果来作出评判。志愿填报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功课,不但要熟悉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等基本情况,还要熟悉分数的分布情况,更加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兴趣与志愿,并结合未来就业的趋势,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