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重上塞罕坝,走访造林人(2)

2018-06-11 03:25:12 网络整理 阅读:208 评论:0

笔者夫妇去年第一次造访塞罕坝,就被112万亩的人工林所震撼,特别是登上海拔1874米的“亮兵台”(又名点将台和练兵台,坐落于塞罕坝森林公园阴河林场景区)远眺近看,面对那东南西北一眼望不到边的人工森林,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并被前赴后继默默奉献的塞罕坝人所感动。

这次重上塞罕坝,鼎盛宾馆的刘经理应笔者的请求,特意联系了一位能讲塞罕坝故事和精神的老人。

我在老人外孙的带领下来到草原深处的一户平常人家,平房右侧的小屋中,一位耄耋老人坐在竹躺椅上晒太阳。老人听力大减,我的话需要他外孙“翻译”,但他的话我大都能听懂。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旅游者,也当过兵,想听老兵给新兵蛋子讲讲老故事,老人的眼神才从猜疑转到信任。

老人名叫马宪芝,河北承德人,高寿91,黑红脸庞,身板硬朗,嘴里没剩几颗牙齿,说话中气十足,长长的胡须佐证了生命的沧桑。

听说笔者要给他拍照,老人固执地让外孙把柜子里保存的几枚纪念章拿出来摊在手上让笔者看,然后一一戴上。

一说起从前,马大爷可就打开了话匣子。

马大爷1946年参加了林彪的四野,跟着大部队一直打到海南岛,1956年服从组织分配,与几十个战友来到塞罕坝搞地方建设,在林场当拖拉机手。

原来这个地方只有个牧场,后来国家林业部门的领导来这转了一圈,就成立了一个林场。林场和牧场两个部门关系不错,经常换工,林场出动机械为牧场开沟翻地,牧场出动人工帮林场在机械上不去的山坡陡地植树。

50年代,塞罕坝这地方十分荒凉,半人高的茅草中野兽出没,狍子、黄羊、野鹿、野兔和野鸡多得邪乎,几百只几百只地在草原上奔跑飞翔。

草原夏季除讨厌的蚊子小咬外,凉爽的气候还是比较舒服,但漫长的冬季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就难过得很。他们住在用树木和茅草搭建的地窝子(半截在地面,半截在地下)中,最怕下大雪,因为雪后的地窝子肯定会被大雪埋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