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夜别西瓜园 朝迎阅江霞(4)

2019-01-19 05:35:20 网络整理 阅读:168 评论:0

几代“夜编人”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是在西瓜园留守到最后的部门。每天的《广州日报》就是经夜编中心的编辑之手制作,再送达车间印刷的。1月18日晚,编辑们要编完在西瓜园的最后一个版才能搬迁。晚上8时,一场简短而特殊的告别会在夜编中心举行。从20多岁到80多岁,头发花白的、青春洋溢的,坚守的、离开的,熟悉的、陌生的,一代代夜编人在这一晚回家,这是一场告别,更是一种团圆。

“我来西瓜园,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黄景仁今年80多岁,一头白发的他感慨一生都与西瓜园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去过新大楼,少了些搬家的欢欣,多了些往事只能回味的离愁,他还鼓励新一代要继续发扬夜编人奋发创新、艰苦奋斗的传统,把这份报纸推向世界,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走得“更好更高更远”。谭国超也年过八旬,是原夜编中心主任,“97个版啊,这是广州日报的辉煌史,也是中国报业的辉煌史”,谭老向后辈们讲述起他在夜编中心时,编辑们为做好香港回归祖国报道彻夜不眠的故事。“感恩西瓜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人,也要感恩你们,奋斗拼搏的你们才是西瓜园最美的风景。”谭老说。

1996年,29岁的刘平清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夜编中心,在《广州日报》开设了长达三年多的“今日时评”专栏,后又从广州日报社调到山西去主办《太原日报》。“去之前我并不忐忑,因为我知道《广州日报》是开媒体风气之先、引领时代的一张报纸,在这里的经历足以让我对自己有信心。”他说。从西瓜园里走出去的优秀新闻人,把广州日报开拓进取的风范融入血液,也带到了他们新的岗位上。

夜编中心主任赵东方既对西瓜园依依不舍,更对明天充满期盼。他说:“虽然已经上了12年夜班,但我在各位夜编中心的领导的面前还是小字辈。现在报纸处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爬坡过坎,不管是媒体融合,还是报纸转型,只要拿出广州日报人的精气神、我们夜编人的精气神,,拿出广州日报人的想法和办法,就一定能把报纸办好。广州日报,加油!”

重温广州日报发展历程,再见一张张亲切的面孔,夜编人的身份联结起他们,也延续着广州日报人奋进改革、勤勤恳恳的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