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小提琴家徐惟聆:音乐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力(2)

2018-06-15 15:53:42 网络整理 阅读:159 评论:0

说到高级,小提琴大师海菲茨是徐惟聆心中永远的神。

“他是1980年代才去世的,他在那个年代就是至高无上的神话,如果他现在在你面前,是不是还像神?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就是谜,他的学生很多,但没有一个学生能超越他。也许几百年就出这一个人,就像帕格尼尼,这些大师的琴声都有他的个性、有他独特的声音,你一听就会知道是谁的作品。”

徐惟聆感慨,现在的人看得更多了,整体水平也都提高了,然而鲜有人能达到这种个性,有个性也都停留于比较表皮的“噱头”,比如学大师的一个抽弓、一个转身,学肌肉怎么动,缺的是内力的积累和迸发。

她继而强调,最高形式的音乐一定是理性的,一定是经过严密思考后出来的,“就像我的老师布朗斯坦,他会告诉你这一弓怎么下去,停在哪个位置,怎么连下一个音符,第二小节第一拍的上半弓在哪里,你听了会很烦,太琐碎,,但仔细想想,真正高级的音乐一定是这么出来的。不管是演莫扎特、贝多芬还是勃拉姆斯,你都不能随性,一定有尺度和规格,有一个公认的东西在里面。”

真正优秀的人不会被埋没

除了演出和教学,徐惟聆也是多个重大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柴可夫斯基、伊丽莎白女王、梅纽因、萨..蒂……这些国际大赛频频出现她的身影,频率之高鲜有人能及。

2016年,徐惟聆又成为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联合主席。有趣的是,她和小提琴大师斯特恩之间还有不少渊源。

1979年6月,斯特恩首次访华,在京沪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同时参观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这次访华经历后来被摄制成纪录片《从..到莫扎特》,因为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面貌,在西方引发不小反响,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

当时,徐惟玲、王健、唐韵等优秀学生被选拔出来,参加了斯特恩的大师班,为他演奏。徐惟玲至今记得斯特恩在中央音乐学院门口下车的一刹那,“大家都呆住了,觉得他是神一样的人物。他下车和家人、钢伴走进学校,我还帮他提着琴盒,怀着小心翼翼且恭敬的心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