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对昆剧、苏剧的传承一往而深

2019-09-09 11:11:58 暂无 阅读:852 评论:0
对昆剧、苏剧的传承一往而深

汤显祖经典剧作《牡丹亭》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剧中杜丽娘、柳梦梅的恋爱故事被吟咏至今。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梨园青春·江南雅韵”江苏省文艺名家进京展演——王芳昆剧、苏剧专场表演举办,表演票房爆满,首场昆剧专场进行了收集直播,点击量高达50万。戏曲表演艺术家王芳不光为首都观众带来了昆剧中的“杜丽娘”(《牡丹亭》),“李三娘”(《白兔记》),还有苏剧《醉归》中的“花魁”。回望王芳的艺术生涯,以“一往而深”来形容她对昆剧、苏剧两门艺术的热爱和投入,并不为过。

浩瀚专家、观众的赞誉,让人不禁思索,王芳的艺术传染力从何而来?她的艺术实践能对艺术人才成长供应哪些借鉴?记者在展演时代专访了这位戏曲界的“中坚力量”,昆剧、苏剧传承“一肩挑”的代表性人物。

立异不克违反戏曲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赞美“王芳在《牡丹亭》中的表演像一首诗!”而王芳本人也秉持“昆曲的最高境界就是诗化的呈现”的概念,并认为这种“诗化”集中施展在剧中人物塑造上,演员只有经由阅历储蓄和文化积淀,真正懂得了人物,才能在唱腔和表演上声情并茂、形神合一。如今的王芳已经达到在舞台上只见人物,表演技能隐于无形的“境界”。《牡丹亭》作为经典戏剧,呈现体式多样且多元,王芳在个中的表演具有典型的苏昆传统规范,而且经由极致的美感传达了文学的内涵。《醉归》中的“花魁”曾让作家陆文夫感慨:“对一个演员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而是一种难以描画的气质!”花魁虽是风尘女子,却不带风尘气,回收了卖油郎的恋爱。

将戏曲程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什么体式和技能?王芳本身总结是“忘情投入”,塑造的脚色,如杨贵妃、杜丽娘、李香君,等等,每一个都注入了她本身的生命。个中很主要的一个做法是和剧中的脚色进行魂魄“对话”,王芳举例说,苏剧《国鼎魂》每一次表演前,她都跟剧中的主人公潘达于有一次心灵与感情的“交流”,懂得她深奥的家国情怀。

目前谈论戏曲的命题,总绕不开传承和立异的话题,王芳从表演者的角度也谈到本身的深刻体味。她认为,戏曲有丰厚的“家底”,对戏曲精良传统与精良经典的传承,既急迫也很主要,如戏曲中保留着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具有文化价格,贸然立异会使之断层。对于立异,王芳认为要在继续精良传统的根蒂之长进行,而且要连结戏曲的特征。在《白兔记·养子》一折中,传统的舞台呈现有一个磨盘,王芳考虑到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勇敢地把磨盘去掉,完全以本身的表演呈现主人公怀孕推磨的艰难,究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她认为如许才是不违反戏曲传统的立异,观众也能接管。

苏剧成长,“要走本身的路”

在艺术上,受到了昆、苏两个剧种的艺术滋养、锻造,是王芳最凸起的特点。她是姑苏戏曲界活跃在一线舞台表演的代表性人物,2017年,又担当了姑苏市苏剧传习珍爱中心主任,进一步挑起了苏剧传承与成长的重任。就像戏剧理论家季国平所指出的,王芳当下实质性的更大责任是经受起苏剧的传承和成长,因为这对苏剧成长极为主要和要害。

对于苏剧的特有价格,言谈之中王芳透露着充裕自信:“苏剧是只有姑苏才有的剧种。然则地位并不低,是滩簧之母。它特有江南处所韵律,唱腔是板腔体,常用曲调如宁靖调等,又有快板、慢板、散板等板式,还有一些小调,如九连环,例如片子《三笑》,就有苏剧的小调,舞与曲的韵味,在苏剧的呈现十分浓烈。”

在姑苏,苏剧、昆剧两个剧种关系亲切,演员“苏昆兼修”,而且苏剧为昆剧培育输送了一批精良的“继字辈”演员。江苏省苏昆剧团,就是苏剧、昆剧兼演的戏曲艺术整体。自2001年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呈现苏醒态势,剧团以昆养苏是必然显现的趋势,固然业界专家认为这有利于苏剧的传承,但同时也担忧会减弱苏剧的特色。王芳很早就透露:苏剧要成长必然要走本身的路。“若是把苏剧跟昆曲放在一路,昆曲的‘气场’太大,苏剧只能围着这个焦点,这个剧种就会被覆没。”王芳给记者细心梳理了昆剧和苏剧二者之间的渊源,指出在上世纪40年月,昆曲一度低迷之时,曾有“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局势,以透露比拟昆剧,苏剧在民间有它的市场和优势。

让人乐观的是,姑苏市当局在2019年1月成立专门的苏剧团,即姑苏市苏剧团,给苏剧的传承供应了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保障,此次王芳的专场表演,就精心放置了一场她的学生表演苏剧《借茶》。而此前《国鼎魂》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对她的团队更是一剂强心剂。

全身心地投入昆剧、苏剧艺术

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全国三八红旗头”“全国进步工作者”,一连4届被选为..代表,一系列声誉的背后蕴涵着王芳对戏曲超于常人的感情和支付。

在别人眼中,演员很吃力很累,“你该歇息歇息,让别人上吧”这类挽劝一向有,可王芳不感觉吃力和累,反而感受“很过瘾”!

这个“瘾”从14岁起头学戏时就染上了——学戏时很吃力很累,不是一帆风顺,炎天在没有空调的屋里练功,汗水湿透了戏服,第二天还没干就穿上;唱戏要勒头,她一勒头就吐逆,为了战胜,她就勒着头睡觉,究竟第二天走路头晕。这个“瘾”也帮她渡过了一段特别时期:上世纪80年月中期,昆曲遭遇危机,观众锐减,好多传统戏剧整体闭幕,和她一路学戏进剧团的有一半转行,她没有抛却,一边在婚纱公司打工,一边上班、练功、吊嗓子,碰到表演机会,紧紧抓住。这个“瘾”施展在,她对每一场表演都非常敬畏。她形容,“把每一场表演当成谢幕表演”,卖力看待。

这个“瘾”源于她对昆剧、苏剧的热爱。“只要喜欢,就不感觉吃力和累,反而乐在个中!”王芳说。

汤显祖说:“生而弗成与死,死而弗成复活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王芳,能以全身心投入昆剧、苏剧的事业之中,百折而不回,皆因“情之至也”“一往而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