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2019-11-17 03:54:17 暂无 阅读:1340 评论:0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杨之光手稿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关山月 西南写生之一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速写(局部)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林丰俗 东坡词意山水册十二开·之三

梁江:忽视手稿会导致艺术史缺环

简介 梁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多年前,黎雄才《武汉防讯图》的9件草图、廖冰兄香港时期的漫画小稿正式入藏中国美术馆,使得“手稿收藏”从此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而背后的推动者正是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日前,他围绕“笔墨中国六十年”的讲座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办,现场围绕围绕着近代广东美术的变革引领中国美术发挥的巨大作用,写意画没落现象,中国画创作对画家综合素养的要求,画种的交叉、碰撞等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谈当今的中国画,聚焦写生的新意义,最重要的是是促使我们更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关联。”■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不少精彩之作就是写生手稿

收藏周刊:多年前,您在中国美术馆力主美术馆典藏进入“手稿收藏”领域,让学术界对手稿真正开始重视,您当时为何认为手稿如此重要?

梁江:在过往的美术作品展和美术馆藏品中,手稿、习作、半成品等以前是不作为“创作”作品看待的,大都列入文献资料类管理,无法参选正式展览。王肇民是一代大家,生前几乎没有入选参展记录,一大原因是他的作品多被视为“习作”。若到现在我们还沿袭这种思路,荒谬还会发生。

我主持过的中囯美术馆大型项目中,有一个叫“中国美术馆50周年捐赠作品大展”。这项展览像全国美展一样,动用了中国美术馆三层所有展厅,但展出了800多件作品,数量超过全国美展。因为全国美展作品一般尺幅大,同样场地大约只能展500多件。这次捐赠作品大展将中囯美术馆库房几十年积存的捐赠作品,包括手稿和半成品首次展示给观众,引发了强烈关注,春节期间日观展人数三万多人,观众长队排到了三联书店门外。

这引出了我更深的思考,手稿、习作、半成品的艺术价值未必逊于“创作”,却在几十年展览中无法入选,这是我们的艺术理念出了问题,是判断机制有缺陷,没有与时俱进。后来的展览策划,我主张多在学术化、深度化、立体化几方面下动夫。黎雄才《武汉防讯图》的9件草图、廖冰兄香港时期的漫画小稿、力群的木刻刀和半成品原版等物品,与他们的“创作”同时展示,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评。从中国美术馆推开的策划思路,现在各地已常见。

手稿是否重要,要看它有没有学术价值或艺术水准。忽视它们,很可能导致艺术史的缺环,会让我们失去很多重要东西。再说,所谓“创作”或正式作品,是否重要同样须看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学术或艺术价值。

杨之光林丰俗写生留下的原作,现在都成为了名作

收藏周刊:手稿能否等同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如何?

梁江:二者不是同一类别。“手稿”的语义本是手写原稿。在美术专业范围,一般而言,手稿指作品完成之前深化构思、收集素材、推敲画面等阶段性的图稿,由这些环节得以达至定稿和完成。不过,不少精彩之作直接就是写生手稿,就是不必改动的“创作”。上面说到的王肇民是这样,黄宾虹、黎雄才的一些山水画是这样。早些年我亲见杨之光、林丰俗现场写生留下的原作,现在都成为名作了。

收藏周刊:近年“写生热”是一种现象,更让人注意的是,把写生变成了“写熟”,画家应该如何对待写生问题?

梁江:“写生热”以至成为一种现象,这是大好事,我以为总体上是应该高兴值得鼓励的。只是“热”之中尚需保持清醒头脑,写生只解决闭门造车脱离生活的不足,一个画家更重要的素质在于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写生只是其中一个局部或一个环节。

至于“写熟”问题,可能出自对鲜活的东西缺乏感悟,南北的不同景物都套用了千篇一律的技法。从唐代张璪到清人石涛,对如何“师造化”都有精辟论述,切宜记之。

经常写生也能开拓视野

收藏周刊:在“笔墨中国六十年”的讲座上,的确不少人在关注多元化时代下的中国画,应该如何走的问题,在当前的语境下,写生对于中国画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梁江:新历史时段的社会语境,对艺术有迫切的多元化诉求,艺术家理应作出回应,这就要求当今的艺术家有更多、更好的创新和创造。我想,谈当今的中国画,聚焦写生的新意义,最紧要之处是促使我们更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关联,这是深层的。即便只谈浅层的、技术层面的,经常写生也能开拓视野,激活思维以及提高表现技巧。

收藏周刊:岭南画派曾提出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岭南画派在写生的实践上,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探索?

梁江: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力倡新国画,他们的“现代画”或“新国画”创作中引入了飞机、汽车和西装人物等新题材,画法上承续和强化了晚清居巢居廉的写生方法。他们还有很开放的眼光,尝试引入投影法、透视法等,“二高”早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水墨素描之类的作品。

我以为岭南画坛最值得承继光大的是开放和革新精神。写生实践只是艺术变革的技术环节,而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的新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发展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