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体育”与“综艺”怎样配比最恰当(2)

2018-11-20 03:26:39 网络整理 阅读:105 评论:0

整个路径很容易清晰回眸:2008年,算得上是大众体育文化在中国正式成长的发轫。时值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为响应全民奥运的号召,一批具有真人秀雏形的体育综艺乘兴而来,最典型的代表是《智勇大冲关》《冲关我最棒》《快乐家游战》。这些节目以体育运动为旨归,以全民参与为手段,将娱乐化的竞技融入节目中,在彼时俨然构筑起了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但遗憾,这类节目的简单形态极易移植,且观看的持续力不够,围绕一个大型室外一体机的跑跳冲,显然并非一种不可取代的节目化表达。所以不出三年,这类户外竞技型节目逐渐退出卫视舞台,成了地面频道的保留项目,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更像是一场合家欢的本地娱乐活动,线下参与的意义远比线上播出大。

2013年是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节目创作领域,模式引进的热度不断升温,两个卫视在同一年分别引入了两个国家的跳水节目模式。积极之处在于升级了“体育+真人秀”的形态,让大众体育文化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有工业标准参照的体系当中;消极一面,最终的结局就给出了答案,两档跳水节目正面“刚”完、铩羽而归,我们发现自己对体育真人秀的想象还是太匮乏了。

还有一个节点就是2016年,前一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欧洲杯火热一夏,节目再刮“体育风”。此时的体育综艺节目俨然成熟许多,《来吧冠军》《绿茵继承者》《极速前进》等近20档节目一并涌入。问题是,它们彼此太像了又太多了,在观众还没有准备好一个接纳度时,这些节目草率地给自己定了调、给市场定了调——体育综艺嘛,就是“体育+综艺”,好玩足矣。

当然,应当肯定这十年间流行文化试图把体育题材纳入自身的努力,我们也没有中断过在荧屏空间中和大众体育文化的对视。但也确实无法否认,收效甚微。一个一以贯之的问题就在于,这种类型的节目始终没有平视作为核心的“体育”,无论在怎样的阐释框架里,它几乎都是作为装点元素存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