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独家|关栋天:不变的是京剧的“魂”

2018-09-21 06:59:51 网络整理 阅读:118 评论:0

摘要:从舞台到摄影棚,时隔19年,《贞观盛事》原班人马再度集结,历经数月在车墩影视基地完成了3D全景声京剧电影的拍摄。

独家|关栋天:不变的是京剧的“魂”

关栋天,是京剧界一个不可复制的“存在”。

梨园之后,是他的第一重身份,父亲关正明、母亲李蔷华都是京剧界著名表演艺术家。这样的出身给了关栋天得天独厚的条件———天生的金嗓子,他也因此被誉为京剧界的“男高音”。

从早期的《乾隆下江南》《潘月樵传奇》,到后来的《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关栋天的演唱被肯定和盛赞。在行内,关栋天被公认为天才型的演员。

不仅京剧,他还唱过粤剧,演过话剧、歌舞剧、影视剧……他甚至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唱起了《击鼓骂曹》。

京剧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由于伤病原因,关栋天一度离开舞台,转而去香港创业。但最终,他放不下对京剧的爱,再度回归舞台。

独家|关栋天:不变的是京剧的“魂”

回归后的第一部重头戏,是1999年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他演唐太宗李世民,与京剧大师尚长荣对戏。凭借在该剧中的出色表演,关栋天荣获上海戏剧白玉兰主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和中国京剧艺术优秀表演奖。

时隔19年,《贞观盛事》原班人马再度集结,历经数月在车墩影视基地完成了3D全景声京剧电影的拍摄。

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恪守四个字: 会、通、精、化

上观新闻:您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在您印象中,真正决心好好学戏、走这条艺术道路是什么时候?

关栋天:我小时候,父母亲正处在他们的艺术高峰期,一年要唱两百多出戏,不在舞台上就在排练场。当年他们也没想过要教我唱戏,但我从小是在后台长大的,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京剧表演的印记。 1971年,父母从“牛棚”回到家,但还不能上台演出,只能看着别人演戏,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苦闷的。

记得那是一个冬夜,我在厨房里坐在小凳子上泡脚,父亲坐在我对面,忽然说唱两句给我听听,我说好啊。他唱了两遍《朔风吹》,完了问我有什么不同,我说没什么不同。他接着又唱了两遍再问我有什么不同,我还是不知道。见我实在不明白,父亲就向我解释,他说第一遍是“水”着唱的,第二遍是非常讲究着唱的。所谓讲究,就是不同于平时说话的方式,而是把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唱出来。经他一讲,我就懂了。

从那时候开始,父亲大概是觉得我接受能力还可以,慢慢就开始教我唱戏了。他那时40多岁,正是一个有积累的艺术家最能大展宏图的时候,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什么也不能干,只能在家待着,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来说是很痛苦的。他有充沛的精力,父子俩有了大把共处的时间,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教我唱京剧。这算是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之下产生的“机缘”吧。

独家|关栋天:不变的是京剧的“魂”

我记得当时学的是样板戏,第一段学的是京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一直到“文革”结束,我才开始学传统戏。第一出唱的是《文昭关》,唱词是“伍员马上怒气冲”,记得特别清楚。其实父亲并不指望我能以唱戏为职业,但后来我越学兴趣越大,父亲也觉得我还行,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京剧之路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