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并购重组成绩单:三成项目业绩“失诺” 业绩补偿纠纷频现(2)

2018-06-20 06:29:27 网络整理 阅读:108 评论:0

据统计,A股市场近五年业绩承诺不达标现象呈上升趋势,业绩不达标率由2013年的10.67%上升至2017年的28.18%。

“此前并购重组数量剧增,出现了很多业绩不达预期的企业,而并购重组最为火热的时候,正好是A股牛市,股价相对较高,所以有高对价、高承诺的需求,做出的承诺偏乐观;此外对于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所以容易出现承诺虚高的情况。”6月19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

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即便标的资产实现利润与承诺情况相去甚远,上市公司、相关机构及其责任人员受到的监管措施,不外乎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定期报告等。

然而,一旦并购标的出现业绩“失诺”,带来的损失确实无法估量的。

除了深陷造假旋涡的*ST保千(600074.SH)之外,粤传媒(002181.SZ)斥资4.5亿收购的香榭丽、农发种业(600313.SH)收购的河南颖泰、美丽生态(000010.SZ)定增收购的八达园林等标的资产都成了上市公司难以甩掉的包袱,净利润亏损皆超过亿元,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因此“披星戴帽”。

根据财通证券数据统计,2017年市场整体商誉减值损失金额为359.18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101.57亿元增加了2.54倍。

“通常投资者买入股票是基于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若重组标的业绩承诺不达标,显然不利于上市公司股价,这不仅因为上市公司本身盈利受到影响,更因为上市公司外延收购的能力以及收购后的整合能力将受到市场质疑。”金亮表示。

业绩补偿纠纷频现

并购企业后遗症不断触发,商誉减值压力下,上市公司纷纷启动了补偿措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报披露结束以来,约有10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业绩补偿公告,其中部分企业或已收到补偿款,或回购注销了相关股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