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的乡村“拟像”?(2)

2018-09-18 09:21:18 网络整理 阅读:193 评论:0

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的乡村“拟像”?(2)

《信浓川水路》,磯辺行久,2000

事实上,越后妻有并不是日文中确切的城市与地名,它是包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内的760 平方公里的区域。“越”在日语里有难以逾越的意思,“越后”就是更难到达的地方,地处偏僻的越后妻有地区散落着200个左右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不管是铃木牧之的《北越雪谱》,还是川端康城的《雪国》,新泻留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有大雪。这里的地貌以多山的平原为主,由于山脉阻隔和气候原因,人口稀少,交通闭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在战后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泡沫和危机,新泻县的传统农业持续衰落,年轻人纷纷移居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寻求发展,使得乡村因人口流失沦为了“空巢化”的老人、闲置学校和废弃住宅的破落之所。

笔者恰巧在大地艺术祭和FUJI ROCK召开之前受主办方之邀踏上这片土地,一脸惊讶地看到了新潟县内空荡荡的商店街和几乎没有住客的温泉旅馆,甚至空无一人的便利店为欢迎我们还特意送出许多抽奖券和礼品券。满怀着放松身心的愿望来到这片风景优美的田野,却目睹如此凋敝的乡村景象和佝偻着身躯缓缓而行的老人背影,心中难免生出一种萧瑟之感。与之形成紧密关联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都市主义的高歌猛进从一开始就蒙上了种种反乌托邦的阴影,乡村的结构在以几乎光速的节奏发生着萎缩和蜕变。相应地,怀念旧时田园生活的“乡愁”情结就成为了西方社会流行文化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在北美(尤其是美国)表现为逆都市主义(anti-urbanism)以及乡村社会浪漫化的泛滥,而在英国则体现为将乡村描绘成一片绿色宜人土地的田园牧歌及其对健康、清洁、静谧、愉快的乡间生活的歌颂。

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的乡村“拟像”?(2)

三省HOUSE里的小艺术商店

这些浪漫情怀构成了想象中的乡村景观的基础,也同时遮蔽和掩盖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乡村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市生活的反乌托邦想象与乡村的浪漫图景交织在一起,催生了特权阶层中一种历史悠久的“逃离”都市的习惯。正如大卫·哈维指出的,在标榜自由放纵的汽车文化的助力下,一种多赚些钱然后赶紧逃离都市、逃向自然的冲动已经不知不觉地深入人心。这种倾向在二战之后变得愈发明显:富有的城市居民将这样的乡村地区当作娱乐休闲的度假场所,而这又反过来强化甚至丰富了消费社会关于乡村的浪漫化、理想化的描述。不难想象的是,政府部门和商业文化机构也正是看到了向城市居民出售这种“走进自然”的乡村体验所能带来的市场前景,一整个“乡村文化产业”才应运而生,并将一系列乡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景观化、商品化、艺术化,再附加上更为浪漫诗意的意象。

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的乡村“拟像”?(2)

《再构筑》,行武治美,2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