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为何分成15、14、35条?

2018-08-17 07:19:04 网络整理 阅读:124 评论:0

摘要:“繁华深处”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具有相似特征: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外围,沿线里弄建筑较多,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

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为何分成15、14、35条?

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为何分成15、14、35条?

13年前,上海确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其中64条作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永不拓宽”,保留历史路形。

鲜为人知的是,这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个性鲜明,竟可分成三类:“纵横经典”“繁华深处”“梧桐树下”(暂定),各自包括15、14、35条道路。为何如此区分?

分类标准是道路风貌特征

“三种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道路特征。”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工程师叶草介绍,这份研究成果被列入了“地图文化之旅”新三年活动计划,每年公布一大门类。今年是第二年。

8月15日,上海市测绘院在2018年上海书展“地图文化之旅——永不拓宽的道路之繁华深处”主题活动上,发布了第二个门类“繁华深处”。

“繁华深处”包括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它们具有相似特征: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外围,沿线里弄建筑较多,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叶草说,主要分布在虹桥路、南京西路、山阴路、提篮桥、新华路和愚园路等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叶草举例,紧邻中山公园商圈的愚园路,属于闹中取静。愚园路沿线弄巷空间丰富,建筑类型多样,景观丰富多变。既有风格多样的花园洋房,如:王伯群住宅,也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旧式里弄,钱学森曾居住于此。愚园路道路风貌,既能体现中国近代华人高级住宅区的居住生活,又有以教育建筑为代表的公共建筑群。

去年发布的“纵横经典”,包括15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分布在上海核心区域的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15条道路,布局紧凑、横平竖直,其中几条算得上上海最早的道路,几乎全部采用中国地名命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