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贵州雷山麻料村:“小银锤”敲出苗乡幸福路

2018-09-08 11:56:22 网络整理 阅读:153 评论:0

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坐落在半山腰的阳坡上,干栏式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青峰翠峦环抱四周,古木参天,是一座典型的苗寨。走在蜿蜒起伏的村寨小路上,时不时可以听到吊脚楼中传出“叮叮当当”锻打金属的声音。

贵州雷山麻料村:“小银锤”敲出苗乡幸福路

麻料村一隅(徐谭摄/光明图片)

麻料村民数百年来世代以加工银饰为生,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麻料银饰以精湛细腻的浮雕、拉丝工艺为特色,兼具美观和实用性。以麻料银饰为代表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正值旅游旺季,来麻料体验银饰加工手艺,品味地道苗乡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

麻料村的“空心”危机

很难想象,就在前几年,麻料苗寨曾一度陷入“空心”危机,银匠纷纷外出闯荡,甚至抛弃祖传手艺投身其他行业,村里基本只剩下小孩和老人,数十家贫困户“捧着‘银饭碗’饿肚子”,工艺传承青黄不接。

“许多贫困户曾在村里做银饰加工,但产品没销路,就改行外出打工了。”在麻料村银匠李世华看来,销售渠道不畅是麻料银匠“出逃”的重要原因。

麻料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书认为,传统工艺与当代社会审美和生活方式脱节是导致麻料传统银饰产品遇冷的另一因素。“我做银饰销售十多年了,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样式新颖、时尚的产品,而不会选择传统样式的产品。”李林书说。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告诉记者,导致麻料村几近“枯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贵州山多地少,历史上农耕业不发达,手工产品易物交换是许多村镇的主要生产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匠群体年龄老化,相对单一的生产手段已难以带动乡村振兴和村民脱贫致富。”

如何发挥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让非遗传承和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站+工坊”引回麻料“银凤凰”

2016年以来,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先后在全国10余个非遗项目聚集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成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打造产、教融合..。

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要求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有效促进就业。雷山县成为“非遗+扶贫”工作实施点,麻料村非遗扶贫工坊挂牌成立。

贵州雷山麻料村:“小银锤”敲出苗乡幸福路

麻料村银匠在银绣传习馆加工银饰。(徐谭摄/光明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