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包括哪几计,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2018-08-08 20:27:43 网络整理 阅读:175 评论:0

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根据古代我国的军事思想、战场经验等总结出的一部兵书,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整本书按照计名排列,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这里,小编先整理出第一套——胜战计的六计,对其做出详细解释,并讲述关于这六计的历史故事

1.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包括哪几计,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解释: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即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历史故事:公元589年,隋朝预备攻打陈国。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每次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时,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命令三军集中时,要大列旗帜,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陈国果然难辨虚实,以为隋朝大军将至,就调动国内兵马准备迎敌,结果发现只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没有打过来,便撤了兵。几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陈国就习以为常,松懈了警惕。最终,隋将贺若弼大军真的渡江而来,陈国竟然未有觉察,隋军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2.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包括哪几计,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解释: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历史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3.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包括哪几计,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