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2020-01-21 15:25:07 暂无 阅读:748 评论:0

在《三国演义》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武将阵前单挑,你来我往大战数百回合。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战争的胜负不在兵力的多寡与后勤的保障,而在于阵前的斗将。

但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武将的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一般情况下不具备左右战场胜负的力量。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阵前“斗将”是否存在

三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武将阵前“斗将”呢?

答案是“有的”!但有且只有一例,而且是记载在野史《英雄记》中。

单挑的双方为吕布和郭汜,时间是董卓死后,李傕、郭汜、贾诩等人还攻长安。

《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吕)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这段记载极大的突出了吕布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明知长安守军不敌西凉铁骑的情况下,提出与郭汜阵前单挑来决定胜负,妄图以一己之力保全长安。但讽刺的是,吕布虽然赢得了阵前“斗将”的胜利,却输了这场战争。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三国志•吕布传》:“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阵前“斗将”的胜负根本影响不了战场大局,以“斗将决定战役胜负”只是小说家的美好幻想而已。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体现

在三国相关史料中,经常有对武将个人武力的描述,比如黄忠“勇毅冠三军”、乐进“以骁果显名”,这两人都是在战场上“先登陷阵”带头冲锋的猛将。

如果我们把军队比做一杆矛,那么武将便是最锋利的矛尖,但军队的统帅,却是持矛的手,两者在重要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我们不看统帅,只看武将作为“矛尖”在战争中的作用。我们从蜀、魏、吴各取一例,浅谈之。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一、“白马之战”关羽万军丛中刺颜良

“关羽刺颜良”被誉为中华数千年来武将个人武力体现的巅峰,其原因一是在于颜良是“勇冠三军”的名将;二是关羽在万军丛中斩杀敌军主帅无人可挡。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

但我们综合《武帝纪》、《关羽传》、《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就会发现,白马之战并非关羽一人力挽狂澜,而是一次计划周详、目标明确的“斩首行动”。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此战由曹操军师荀攸策划,用“声东击西”之计调走了袁军主力,然后轻兵“掩袭白马”,所以当曹军到达白马战场的时候,袁绍军完全乱了阵脚,“(颜)良大惊,来逆战”。

随后曹操命张辽、关羽、徐晃等为先锋发起攻击,最终由关羽冲入万军丛中将颜良刺死。

在这一战中,关羽充当的便是长矛的尖,也是“斩首行动”最后一步的执行者。他的作用,在于“快速结束战斗,减少我方伤亡”,是压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没有关羽,曹军依然会取得白马之战的胜利,但猛将的存在,却将胜利的成本降到了最低。不过说到底,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很难说是在关羽,反而荀攸的“声东击西”更重要一些。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二、“合肥之战”张辽八百壮士突袭孙权

如果说关羽刺颜良是“锦上添花”,那么张辽破孙权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个人认为对于整场战役来说,后者的作用更大一些。

我们先看一下此次“合肥之战”的背景:曹操正在汉中讨伐张鲁,孙权率大军北上攻打合肥。双方实力对比如下:

孙权军:号称十万

合肥守军:七千余人

以七千对十万,按照张辽的说法:“(曹)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所以合肥守城之战的核心在于如何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于是张辽的意见是“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这条策略的目的是“打击敌军士气,安定我方军心”,根本目标是守住城池。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八百破十万”,《三国志•张辽传》:“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打呼自名,冲垒入,至(孙)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这场战斗将张辽的武力、勇气、果敢体现的淋漓尽致,张辽以其强大的个人武力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把合肥守城战从危机的边缘拉了回来。

战后得到的结果是“吴人夺气”,曹魏这边是“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如果不是张辽个人武力的突出,那么这次突袭之战可能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而可能是八百人“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到那时,只怕合肥军心瞬间就会崩溃。

所以相比于关羽,合肥之战中张辽的个人武力对战场胜负的作用显然更大一些。

三、“沔口之战”董袭破黄祖

当双方对峙,一方森严壁垒,弩箭齐射之时,考验的便是进攻方的勇气和决心,而军队勇气和决心的来源,便在于武将。这在定军山之战中也有体现,黄忠“劝率士卒”进而“一战斩(夏侯)渊”。

在孙权讨伐黄祖时,黄祖用“蒙冲”巨舰堵住江口,让一千名军士立在船上弩箭齐发,一度让孙权军一筹莫展。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此时“江表十二虎臣之二”的董袭、凌统站了出来,“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而董袭的个人勇武也在此时体现了出来,“(董)袭身以刀断两绁(绁为绳索),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

孙权军能突破黄祖封锁的根本原因,在于武将率众冲锋,而后由董袭斩断绳索,打开了突破口。可见在此战中,个人的武力依然对战场的胜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个人武力在战场中具备哪些作用

看过了个人武力在战场上的体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其具体作用大致如下:

一、振奋士气

比如董袭、凌统、黄忠等人,以个人武力对部下形成号召力,让军队在短时间内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举击溃敌人。

二、亲身搏斗

作为尖刀用于最重要的区域战斗之中,比如关羽斩杀敌方主帅颜良。

三、带队冲锋

率领部队冲击敌方军阵,自己作为“箭头”保证队伍的冲击力,比如合肥之战的张辽。总结

武将的个人武力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是明显的,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双方实力相当,战事陷入胶着时,哪一方将领能够带领部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哪一方获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浅谈三国时期个人武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武将的个人武力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很难体现出作用,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中,其战役的胜负关键都不是武将的勇武所决定的。反而是在小范围的区域战斗中,武将的武力才显得尤为重要。

但真正的战争,其实就是建立在无数小优势通过“滚雪球”的方式累积起来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武将个人武力对战争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