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2020-01-27 03:25:01 暂无 阅读:1700 评论:0

雅词讲究雕琢,提倡雅趣,追求“象外句”,不落村俗之态。宋太宗赵光义率先垂范。据宋释文莹《续湘山野绿》载:“太宗酷爱宫中十小调子,乃隋贺若弼所撰,其声与意及用指取声之法,古今无能加者。十调者:一曰《不博金》,二曰《不换玉》,······太宗尝谓《不博金》、《不换玉》二者颇俗。御改《不博金》为《楚泽涵秋》,《不换玉》为《塞门积雪》。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调,撰一词。”这件改调之事,正是当时文人雅士们避俗求雅审美心态的反映。原调之《不博金》《不换玉》,虽欲表现秋泽积雪等景物之胜,但却用“金、玉”俗语为比,难免村俗失雅。经此一改,便易俗为雅,情趣不凡。追溯起来,这种改调求雅之风早在五代唐庄宗即开其端,苏轼继于其后。苏曾嫌《忆仙姿》词调不雅,改为《如梦令》。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秋泽积雪

并在词前写“小序”说:“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不只是调名,抒情用语也有雅俗之分。同是写男女相悦,或花间调情或月下偷期,雅者不滞于感官刺激,实处虚写,空灵蕴藉,出语有分寸,措辞不出格,始终保持一种不伤和雅的矜持风度。而俗者却有意摩写感官刺激,实处实写,追求情感世界的..。比如同是写离别相思之苦,在柳永笔下就是“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浪淘沙慢》)而在晏殊的笔下却写成“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前者追思当年歌酒温情,突出对感官享受的回味;而后者寻思往事,却托于天涯地角这幽远缥缈之意象。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宋词之抒情意象

二者比较,雅俗判然。晏殊是“风调闲雅”之人,他也曾有过柳永那样追忆当年歌酒温情之事,但云:“曾共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破阵子》)不过轻描淡写,暗示于人,绝不像柳永那样不假掩饰地回味“鸳鸯被”中之事。因晏殊的怀人词写得含蓄婉转,所以,其子小晏才敢向别人夸示:“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显然,小晏把是否“作妇人语”看作雅俗区分的界限。但男子“作妇人语”是北宋词人的普遍现象,雅派词人概莫能外,若依小晏之见,则北宋几无雅词矣。雅词用语,喜追求“象外句”,就是通过意象描写将作者的意思“流露”出来,比如写柳却不言柳,只是将柳的神态描写出来让人感受到此即柳也。这大概是借鉴了诗语锤炼的技巧。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柳树意境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冷斋夜话》云:“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此法唯荆公、山谷、东坡三老知之。荆公曰:‘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此言水柳之名也。”他同时还举了王安石“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二句解释说:“白云则丝,黄云则麦,亦不言其名也。”其实前句写柳,正是以“鸭绿”喻水,以“鹅黄”喻柳,不言事物之名而言事物之状,是化空洞为坐实,隐约侧指,非以言名也。后句以“白雪”代丝,以“黄云”代麦,是用借代以喻本体,是为“象外句”。然宋人作诗言其用而不言其名的始作俑者却是欧阳修,苕溪渔隐胡仔云:“六一居士守汝阴日,因雪会客赋诗,诗中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这就是要求描写事物只能言其用而不能言其名。这是个很高的要求,所以令当时在坐者多人为难,只好搁笔不写。而这一要求恰恰给那些才思纵横者提供了任意驱驰的天地。如欧阳修诗“驱驰风云初惨淡,炫晃山川渐开阔。”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黄云之景

又“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都是写雪不涉本体而形态毕现的警策绝伦的奇思妙语。东坡亦擅长于琢字炼句中追求风雅之趣,致使才疏学浅之人闹出笑话。其《雪后书北台壁》诗中有“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二句,其婿蔡卞读后望文生义,云:“‘此句不过咏雪之状,装楼台如玉楼,弥漫万象若银海耳。’荆公哂焉,谓曰:‘此出道书也。······道经以两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蔡卞学识还算可以,犹强作解会,弄出尴尬来,可见此“象外句”之雅深。若非荆公之博闻强记,俗辈孰能识之。这种手法用之于词,当以周邦彦为最。周词造语精工典雅,为论者所公认。他不仅长于物象之描状,如“琼枝玉树”、“金英”、“幽坊”之类,更长于“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的“象外句”。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咏雪

如其《过秦楼》之“清蟾”代月,“凉吹”代风,“舞红”代花;《宴清都》之“寒吹”代风,“宾鸿”代书;《霜叶飞》之“素娥”代月,“青女”代霜,“孤颦”代怨女;《花犯》之“飞坠”代落梅,“脆丸”代梅子;《解语花》之“桂华”代月。至于以“江淹”、“荀倩”、“杨琼”之类代指愁人者,则多不胜数,真是锻炼精雅,莫此为甚。这种选词造句之法,发展到南宋后期,遂成词家之“家法”。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炼字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银勾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玉箸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正不必分晓。如叫初学小儿,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往往浅学俗流,多不晓此妙用,指为不分晓,乃欲直捷说破,却是赚人与耍曲矣。如说情,不可太露。”

雅而精,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云雾缭绕的意境

然而,用语雅不等于用语精,东坡用语求雅,但更求精。他批评秦观《水龙吟》中“小楼连苑横空,窥绣毂雕鞍骤”的繁琐不精,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东坡审美,卓然不群,所以不热衷于这些雕虫小技。他讲精炼而不事雕琢,讲包容却惜墨如金,于和雅中更见浑厚之旨。如“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认为:“三句说尽张建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同是咏楼之词,前者留连于字面美雅,后者着眼于含蕴深远。可见同用雅语,而高下判然。雅而精,才是宋代雅派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