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2020-02-24 12:24:47 暂无 阅读:712 评论:0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文:潇湘客下

图:网络整理

看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汉献帝刘协自从被董卓扶持上位后,从此活生生变成了“唐玄奘”,过着被各路妖精(诸侯)劫持来劫持去的生活,成为了名不副实的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

后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汉献帝也太无能了,居然苟延残喘,眼看着权力被一步步侵蚀,而自己却宁愿当曹操的傀儡,也不敢站出来重新夺权,最终眼睁睁把江山拱手让给了曹家。

如果真这么想的话,后人等于是开了上帝视角了。其实历史上汉献帝自然也挣扎过,抵抗过,只不过最终都失败了而已。

如果是个无能之辈,当时还是陈留王的刘协,9岁而已,也不会一声断喝,就将董卓的三千陇西铁骑给吓住了。

那么汉献帝刘协,以及中国历史上和他类似的被架空了权力的皇帝,究竟有没有逃离权臣的魔掌,重新夺回权力的可能性呢?

01 皇帝的权力和意志是如何兑现的?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尽管在古代,自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的制度不断得到加强,但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一套制度设计得再好,最终也要看执行制度的人如何去运用,“人性”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尽管在顶层的政治设计上,皇帝是绝对的权威,但一套系统要高效运转开来,那得要皇帝下面的臣属服从命令才行。如果皇帝不得人心,属下都不愿意听他的,那他就调动不了兵力,也就谈不上有实权了。

宋仁宗时期,皇帝曾经想绕过三省发号施令,下达要提拔某某人的诏书。在那个时候,皇帝不经过政府机构下达的命令,就叫作“斜封墨敕”,是不会被官方认可的。当时的宰相杜衍,对这种诏书的做法是“一概不予通过”,“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一点面子也不给宋仁宗,而宋仁宗也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很多人会说,既然宰相不听话,那就将他斩杀立威不就行了?

这一招明朝时期的朱元璋就还真的去做了。朱元璋说:“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最终,他借故杀害宰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但这么做的话,宰相的权力虽然没有了,但皇帝的命令还是要直接下发给工部、礼部、刑部、兵部、户部、吏部的负责人。那如果皇帝的资历不够,连六部的负责人也不听话,废除宰相又有什么用呢?

再者,就算皇帝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直接去管那么多的人和事。再有权力的皇帝,自己能够直接管理的,也不过是权力排行的前几把交椅而已。所以,就算明朝废除了丞相制,但还是会逐渐设立内阁,去管理丞相曾经管理的事情(尽管权力远不及曾经的宰相)。

如此说来,皇帝的权力大小永远体现在他对权力圈中的“二把手”的控制能力上,通过对二把手发号施令,再由二把手对下面的人转达皇帝的意志,如此一层一层,直至最下层。如果他控制不了“二把手”,那么他的意志就得不到贯彻,他的权力也会逐渐被侵蚀,甚至会彻底被架空。

总的来说,皇帝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去逐渐将他的权力“兑现”。如果这个系统运转不灵了,那怕所有人都将“君权至上”挂嘴边,都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落个“皇权旁落”的下场。

当然,史上也有很多大权旁落是皇帝怠政懒政所致,最终大臣、外戚、宦官专权,这个只能怪皇帝不争气了,并不是他自己想要却得不到权力,所以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02 皇帝的权力为什么会被架空?

在说明权力运转的关键后,我们再来看看皇帝的权力又是如何被架空的。政治资历浅,大臣辅政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权力的更迭往往会出现在皇权新老交替之际。新皇帝登位,特别是年纪还很小的皇帝,虽然登上了皇位,但他不是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政治资历太浅,这时候就容易被权臣钻空子。

康熙8岁登基,还不能亲政,就是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的。等到14岁亲政后,朝中大权却逐渐由鳌拜独揽,鳌拜甚至是在康熙反对的情况下,擅自把苏克萨哈给杀了。如果不是后来康熙趁鳌拜根基未稳,擒拿鳌拜,也许爱新觉罗·玄烨就要彻底沦为被架空实权的皇帝了。

就算大臣没有野心,皇权旁落现象也未必不会发生。如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可是蜀国的中央行政、军事、人事、监察大权,全部由诸葛亮一人独揽,虽然诸葛亮绝对是忠臣一个,但也避免不了被别人诟病“行君事”,连刘禅也难免发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牢骚。

所以说,历史首先是关于“人”的历史,再完好的制度,也避免不了在执行过程中的“人性”这一层的缺陷。皇帝的资历浅,政权就容易落入旁人手中。 后宫听政,外戚专权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在古代,皇帝为了政治方面的利益关系,常常会跟有权势的贵族进行联姻,这帮在政治方面有一定势力的人,就变成了“外戚”。外戚在为国家建功立业方面确实有过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一旦和皇帝作对,其破坏力也会特别大。

说个和汉献帝刘协生年很相近的案例,汉献帝的前任的前任,也就是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年纪太小,就由其母何太后垂帘听政。于是皇权便旁落于何氏,也即当时的大将军、何太后的哥哥何进的手中。而何进又和朝中的宦官不对付,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而这其中,并没有汉少帝什么事,他的存在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架子。

外戚专权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汉初吕后把持朝政,任用吕氏家族;西汉末期有王莽篡汉;唐朝还有武则天及其家族改朝换代的事情。

外戚专权,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皇帝上面还有人(太后)给他们撑腰,这个人就成了外戚晋升的便捷渠道。 亲近小人,任用宦官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古代大部分宦官的跋扈,不过是“狐假虎威”,借助了皇帝的威严来欺压朝中其他势力而已。而皇帝之所以要培植他们,不过是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和朝中其他势力抗衡,避免一家独大。一旦皇帝不高兴了,这些宦官分分钟就会人头落地。如汉桓帝时期,宦官诛杀“跋扈将军”梁冀有功,进爵封侯。可是后来皇帝不支持了,最终自然是被贬,甚至入狱。

可是局势总会有失控的时候。情况自唐朝唐德宗之后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宦官开始掌握了“神策军”,有了军权,皇帝的权力也就会被架空了,因为连皇帝自己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最后的结局,诚如清代史学家赵冀所说:“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军。”

03 为夺回实权,汉献帝可以怎么做?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汉献帝很不幸,生在自家政权危如累卵的时代,年幼登基,几乎是把上面说的皇帝被架空权力的三个因素都占尽了。

而充斥着“人性”和诸多偶然因素的历史,真的不容许有假设么?

如果汉献帝这样做—— 将手握兵权的权臣斩杀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汉献帝在位时,就有王允联合吕布,成功刺杀董卓的案例。就算这件事情完全和汉献帝无关,那也说明了刺杀权臣的事情是不太能行得通的。因为董卓被刺杀后,其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接着就攻破长安,一样还是把控皇帝和朝政,皇帝权力被架空的事实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且不论刺杀权臣后果会怎么样,光是要刺杀权臣,就很不容易了。事实上汉献帝也不是没有谋划过,其实他还有历史上出名的“衣带诏”一事。当时的车骑将军董承是汉献帝的岳父,汉献帝不堪曹操专权,就给董承下“衣带诏”,让他筹划刺杀曹操事宜。可是,由于曹操朝中爪牙众多,此事最终还是被董承的家奴告发了,最终董承谋杀失败,被曹操诛杀。

听到董承失败的消息,汉献帝估计心里都拔凉拔凉了吧。

其实历史上也有刺杀权臣成功的案例。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曾联合支持他的党羽,以尔朱皇后(尔朱荣之女)诞下皇子为由,将权臣尔朱荣诓骗入殿,最终成功将尔朱荣斩杀。

元子攸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吾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这里的高贵乡指的就是魏国皇帝曹髦,曹髦曾经对司马昭的专权很不满,就大张旗鼓地去刺杀司马昭,结果反被司马昭的人给杀害了。

元子攸吸取了曹髦的教训,这次成功将尔朱荣给诛杀了,他自己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重掌实权了。可谁知道刺杀尔朱荣,根本就没有撼动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最终,尔朱荣之子尔朱兆,联合了尔朱世隆,割据晋阳,反叛朝廷,最后兴兵攻陷洛阳,将孝庄帝元子攸弑杀于晋阳三级佛寺。

这么一看,将权臣刺杀了又有何用?如果没有撼动其所代表的集团的根基,那一样会有一个顶替这个位置的人冒出来,继续给皇帝施压,到时候说不定会天下大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使把曹操给杀害了,那同样还会有曹彰、曹丕出来顶替曹操的位置,汉献帝还是一样没有实权,搞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同样是刺杀权臣,康熙皇帝成功了,却没有带来后患,反而是成功夺回了权力?

要知道,康熙当时在擒拿鳌拜的时候,是有索额图(索尼之子)的支持的。反过来说,在当时,鳌拜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全把持朝政,掌控整个官僚体系。也就是说,当时康熙是有对抗鳌拜的政治基础的。而支持鳌拜的人,一看到鳌拜被擒,衡量利益,觉得反抗皇帝的赢面不大,也就只好作罢了。

反观孝庄帝、高贵乡公等人,在权臣完全把控了朝廷整个人事的情况下,能有多少个有实权的人支持他呢?

失去了整套官僚体系的把控,汉献帝此举根本就没有赢面。 逃离京城,招兵买马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在讨论这个话题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常识:要想招兵买马,那必须要有充分的钱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粮食,那整个军队就容易发生兵变。毕竟在那个年代,很多士兵都是文盲,他们不可能有那样的政治觉悟,为了皇帝夺权而甘愿献身。这些士兵,也是为了填饱肚子,才甘愿追随你东征西讨的。

既然是这样,那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实权的皇帝逃出了皇城,能不能招募兵马来重新夺权?

要知道,如果一个权臣把控了朝政,那么兵权、人事、财政之权,也一定会落入他的手中。如果是这样,那皇帝哪来的钱粮去招兵买马呢?而朝廷的士兵,也只认给他们发钱粮的人,根本不管你是不是皇帝,所以这些现成的兵马皇帝也不可能调得动。所以在明朝的时候,朝廷是很忌讳将领直接给士兵分配粮食的,就是怕士兵因此而成为了将军的“私家军”。

所以说,要想汉献帝逃出许昌,从零开始,招募兵马,根本不现实,因为他没钱。试想,当时汉献帝趁着李傕、郭汜的内斗逃出京城的时候,连他和群臣都要饿肚子,曹操送来一碗肉汤都要感激涕零了,哪里还有余钱招募士卒?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皇帝的落魄,注定了他逃出首都后,依靠的军事力量依然是地方的诸侯。那夺权能不能成功,只能看他所依靠的力量到底忠诚不忠诚了。

如汉献帝遇到了曹操,最终权力还是被曹操架空;北魏孝武帝元修成功逃离高欢的控制,投靠宇文泰,最终非但没有要来实权,反而被宇文泰毒杀。

况且,就算逃离京城、招兵买马这一计划成功了,朝中权臣自然也有办法来对付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而高欢应对的办法是:将元修的帝号废除,改立元善见为皇帝。这消息一传出去,那孝武帝元修的皇位合法性就存在争议了,这同样不利于他在外面招兵买马。

同时,被架空实权的皇帝,还会遇到一个更致命的难题:他如何才能逃出皇城?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被高欢新立的皇帝元善见,后世称为孝静帝,同样也不满于高欢的跋扈。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嗣位,其跋扈的程度相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高澄强逼孝静帝喝酒,孝静帝非常生气,自然不肯。于是高澄破口大骂:“朕,朕,狗脚朕!”骂了还不解气,还派手下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

孝静帝便和亲信密谋,要逃出皇宫组织兵马,和高澄决一死战。孝静帝采用了“地道战术”,派人挖地下通道,准备逃出皇宫。孰料通道刚挖到城门,就被小兵发现了,并告知了高澄。高澄知道后对孝静帝说了一句千古闻所未闻的言语:“陛下为什么要谋反?”这真奇怪,自古以来都是大臣谋反,高澄居然说皇帝谋反,这从侧面说明了孝静帝的弱势。

结果,孝静帝非但逃不出皇宫,反而被囚禁,最后还被毒死了。

以此观之,逃离曹操,汉献帝大概率只能遇到一个和曹操一样的权臣,还是会架空他的权力。 培植新势力,静观其变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衣带诏”事件失败后,汉献帝确实做到了“静观其变”,不过最后不遂人愿罢了。而要培植新势力,于汉献帝而言,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原因在朝廷的人事任免,已经完全被曹氏掌控,汉献帝要想提拔自己的亲信,那简直是难于登天。

这不像康乾盛世时期,皇帝觉得下面哪个党派的权力大了些,就打压一下,培养新的人来制衡一下。在宋代,皇帝还可以实现分权制衡,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可是,对于没有一点实权的汉献帝来说,他根本就做不到这些。

当然,“静观其变”熬出头的人也有,比如蜀汉刘禅,等诸葛亮去世后,便对行政权和军权进行了分离,最终实际权力就逐渐回到了皇帝手中。当然,他能做到这些,是因为诸葛亮是忠臣,而跟随他的人大部分也并没有反叛皇帝的野心。要不然,刘禅削弱相权也不会那么容易。

04 结论:汉献帝已被时代抛弃,被取代已是大概率事件

通过以上分析,没有了汉朝整套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支撑的汉献帝,他的权力已经成为了空中楼阁,是名不副实的。

要刺杀曹操吧,就算成功了,也还有曹丕来压制他。

要培植新势力来抗衡曹操吧,人事任免已被曹操把控,做不到。

要逃离曹操,招兵买马吧,要么就是曹操将其帝号废除,另立皇帝;要么就是被曹操拦截,逃不出去;要么就是因没有钱粮而无法招募兵马,只得投靠新的诸侯,皇权再次被人架空。

所以,汉献帝刘协的失败似乎已经成为了宿命,被人取代已经成为了大概率事件,那是早晚的事情。

汉献帝之类被架空权力的皇帝,有无逃离曹操等权臣魔掌的可能性?

这么看来,汉献帝最终禅位给曹丕,取得个寿终正寝的结局,不得不说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