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玄武门之变(始)

2020-03-28 21:25:51 暂无 阅读:1887 评论:0

玄武门之变(始)

在唐朝发生的众多大事件中,“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这场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让人们又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皇室内部为争夺权势而表现出来的血腥和冷酷。

但在“玄武门之变”的残酷背后,成就的却是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神话,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

如今,如果超越时代的局限,站在客观的角度冷静地看待“玄武门之变”,不禁要问,倘若当年不是李世民夺取了哥哥的帝位,那么大唐王朝将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他还会成为后人向往的千古盛世吗?

太子李建成真的如众人所说是个毫无治国才能的人吗?

他和高祖李渊以及齐王李元吉在这场事变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天之骄子李世民是如何从一个青涩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独步古今的帝王?

又是什么让他最终走上了这条充满血腥的夺位之路?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人回忆和深思。

今后几天我为大家讲述完整的“玄武门之变”,带大家回到那个年代找寻答案。

高祖李渊子嗣颇丰,前前后后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在这众多的后代之中,前四个儿子都是正妻窦氏所生,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

李元霸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去世,所以真正陪伴在李渊身边帮他打下大唐江山的是建成、世民和元吉这三个儿子。

玄武门之变(始)

出生在陕西武功的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和中国古代许多帝王一样,李世民的出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

据说在他出生之时,有两条龙在李家门前盘踞了三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这个故事似乎要告诉世人,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不同于凡人,他是上天眷顾的真龙天子,日后一定会有大作为。

李世民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李渊来到了岐州。

在这里,李世民父子二人遇见了一个善于摸骨看相的人。

这个相士一看到李渊便对他说:“公是贵人,且有贵子。”

当他看到年仅四岁的李世民,大为震惊,称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并预言这个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必定能够造福苍生,“济世安民”,这便是“世民”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些传说虽然都是后世给李世民的溢美之词,有着很多不真实的成分,但李世民后来确实成为了一位后世难以企及的贤明君主。

李世民“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也就是说李世民自小就十分聪慧,并且目光远大,为人大器果断,非常人能比。

李世民的这些优良品质除了天资聪慧之外,和他的成长环境也有很大的联系。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李渊是北周贵族李虎的后人,母亲窦氏更是出身北周皇族,地位十分尊贵。

李氏家族和隋朝皇室关系密切,既有骨肉至亲却又出于政治的原因互相防范。

在这样一个政治家庭长大,李世民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始)

后来李世民迎娶了当时声名显赫的长孙晟的女儿为妻(既后来的长孙皇后),这为他的政治生涯加分不少。

长居于河南洛阳的长孙家族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后人,后来才改姓长孙。

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几代之内,出过不少忠臣良将。

从政治角度来看,李世民和长孙氏的结合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后来成为了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而她本人自小也是知书达理,在李世民统治期间内悉心辅佐李世民,成为了李世民夺取皇位并开创贞观盛世的贤内助。

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李世民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喜爱读书,写得一笔好字,自小又爱好武艺,骑射俱佳,十几岁的时候便能领兵打仗。

早在隋炀帝在雁门被围的时候,李世民就参加了勤王的队伍,并有过不俗的表现。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在雁门被始毕可汗的大军包围。

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应诏从军,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效力。

经过仔细的观察,李世民认为始毕可汗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围困隋炀帝,一定是认为皇帝陷于孤境,隋朝援军来不及赶到。

所以,李世民向云定兴建议在沿路遍设旌旗并擂鼓响应,用“疑兵”的办法让突厥人一位隋朝的大批援军已经来到,迫使他们退兵。

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人果然在不久之后便纷纷退去。

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之后,李世民还曾经帮助父亲平定过盘踞在高阳一带的草寇魏刀儿。

在这场战役中,他亲率骑兵突破了农民起义军的包围,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在乱世成就一番事业的心便开始逐渐膨胀。

从他在狱中同晋阳令刘文静那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少年的野心和气魄。

刘文静也认为李世民是“非常人”,并说他“大度类于汉高祖,神武同于魏武帝”,虽然年纪尚轻,却是天纵英才。

晋阳起兵是李唐王朝的开端,李世民在这场兵变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玄武门之变(始)

且不说晋阳起兵谁是主谋,但是李世民在起义之后率先领兵占领了西河地区,为李氏政权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是他在李渊遭遇宋老生后欲回太原之时,在父亲的帐外“哭谏”,最终挽救了危局。

唐朝建立之后,年纪轻轻的李世民便因为自己的赫赫功勋被拜为尚书令和右武侯大将军,并被封为秦王。

相对于中国古代众多胸无大志且毫无才能,只是靠着“恩荫”来封王的皇子来说,李世民这些爵位和荣誉来得实至名归。

封王之后的李世民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去了。

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帅西征。

历经了许多坎坷之后最终平定了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

凯旋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官拜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奉命镇守长春宫,整个关东的兵马都受他的节制。

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军事上日渐成熟的李世民又率军平定了刘武周和宋金刚,夺取了并州之地。

到了武德四年,李世民又奉命领兵开往洛阳,消灭了王世充和寇建德这两大对李唐政权造成极大威胁的割据势力,尽取山东之地。

高祖因其功高封他为天策上将,并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天策上将是前朝从未有过的官职,只是李世民功勋太大,高祖才为他专设了这个官职。

击败寇建德,迫降王世充之后,李世民率大军返回长安。

玄武门之变(始)

凯旋之军声势浩大,身穿金甲的李世民率领一万铁骑和三万武士浩浩荡荡回到了长安。

一时间,秦王李世民的威名遍传天下,世人大有知秦王而不知皇上、太子之势。

武德四年七月,寇建德的残部刘黑闼等人在河北起事欲为寇建德报仇,八月,徐元郎也在兖州举兵响应之。

刘黑闼的声势日渐浩大,大有重建寇建德大业的趋势,唐高祖又派出李世民前去征讨。

在这些战争之中,李世民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智慧,运筹帷幄,征战沙场,他无不亲历亲为。

再加上他善于从失败之中吸取教训,心里素质也极强,天赋加上实践,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将领,更引领他缔造出了唐朝建国之初的军事神话,谱写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颇为世人称道的军事天才也是后人认为他具备帝王之资的一大因素。

首先,他有极其敏锐的战略头脑,善于运筹帷幄,从全局出发,准确地找出突破点并掌握先机。

其次,他处事冷静,设想周全,但下命令却极其果断。

一旦认定之后便坚持不懈,有极强的忍耐力,且对各种突发状况都应对自如。

再者,他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准则有很深刻的了解,大战之前善于观察,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还精通兵法,“兵不厌诈”、“以少胜多”、“断其后路”、“乘胜追击”等战略计谋在他的手上运用自如。

最后,他善用骑兵,本人更是矫勇善战。

玄武门之变(始)

在众多战役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单枪匹马冲入敌军阵营,既壮大了唐军的声势,也给自己网罗住了一批甘心为他效死的将士。

在晋阳起兵之时和李唐王朝建立之初,李氏政权需要整个家族共同出力维持,因此李家父子之间相处得也比较和睦,并无什么争执。

所谓“上阵父子兵”,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同心同德,李唐政权才能够在隋末政权林立的局面中脱颖而出。但当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却因为权力分配不均,父子兄弟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和裂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