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取得阶段性成果(5)

2018-08-26 06:11:22 网络整理 阅读:112 评论:0

这块匾名为“鸿案扬徽”,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谢凤清夫妇所立。从这块匾的上款文字中,我们了解到受匾人谢氏夫妇同心同德,博施济众,“修路桥不惜金钱,拯危困尽其力量”,仁行仁声溢于乡里。

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取得阶段性成果(5)

这是一块记载建造惜字亭、桂花茶亭和修路会的石碑,碑文由谢大卫所撰。经查阅相关资料,谢大卫字鹿轩,湖南耒阳人,清嘉庆年间举人,秉性仁厚,撰有《戒虐媳文》,其撰写的这块碑文记述了当地修建惜字亭、桂花茶亭和修路会等善举的经过及捐款人名单。碑文中提及的惜字亭、惜字桶是收集废弃字纸的设施。惜字起源于明清时期儒家士大夫对文昌君的信仰,一些文人士子组织起惜字会,通过募捐筹得善款雇人定时收拾废弃字纸,或建烧纸炉,或购买与惜字相关的器具。乾隆晚期以后,许多惜字会已不再单纯地进行惜字活动,而是配合其他的济贫活动,如开办一些施棺掩骼、施米、义学之类的善举。在嘉庆道光之际,惜字会趋向普及化,并逐渐融入到综合性善堂中。茶亭是为往来行人提供休憩、茶水的场所,碑文中提到当时建造茶亭的背景:“本境地属通衢,路多窘侧,每当天雨,泥泞往来步履维艰,行人燥渴,寒暑须茶甚急。”因此,一些地方善士倡议建造茶亭以利济行人,由于这座茶亭在桂月(农历八月桂花盛开)落成,故名之为桂花茶亭,颇显雅趣。

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取得阶段性成果(5)

这是两块一组的清代砖雕,为模具制作而成,浮雕“积善”二字,一般作为大户人家宅院的门楣镶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俗语出自《周易》,意为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反映了民间对善有善报理念的信奉和推崇。

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取得阶段性成果(5)

这是一块清咸丰年间的泥金地祝寿匾,阴刻行书“如松”二大字及小字。古人常以《诗经·小雅》中的“天保九如”为祝寿语,这里取“如松柏茂”中的“如松”二字,主要是因为受匾人寿岩公除了赈匮救贫、周亲恤友、砌路修桥、救济行人外,还栽种了数里的青松作为行道树而惠及路人。此匾以松喻松,一语双关,颇为精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