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相,诸葛亮用自己后半生给做了解答

2018-10-08 15:04:17 网络整理 阅读:88 评论:0

诸葛亮与后主刘禅的关系可谓是三国时代最复杂的一段君臣关系,两个人之间既有君臣之礼,又有“父子”之仪,看似风平浪静的关系,其间却又暗流涌动。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临终前在永安将国家和儿子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诫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并且对诸葛亮更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意思就是让儿子们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让诸葛亮去辅佐后主刘禅,如果刘禅能力不够就让诸葛亮自己取代,然而这里是非常值得推敲。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相,诸葛亮用自己后半生给做了解答

传统儒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严格的等级概念,刘备让自己的儿子对待诸葛亮如自己的父亲一样,,这个可以说的过去,毕竟儒学讲究“孝”与“德”,诸葛亮跟随刘备从荆襄地区来到益州开创基业,按照年龄和功劳,接受这样的待遇是无可厚非,然而后面这句话意思从传统儒学思想来看是很难被接受,君不才,臣代之,有违儒学中的“礼”所规定出来的等级秩序,对于诸葛亮这个出身儒学士族家庭的人来讲是不能被接受的,这实质上是刘备给予诸葛亮思想中一把永远不可逾越君臣关系的思想枷锁。反观诸葛亮当时的境况,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被杀之后,诸葛亮又身兼司隶校尉一职,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权力极大,作为刘备政权基础荆襄集团的带头人,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影响非常巨大,当然权力的膨胀会伴随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说刘备在临终前一方面是尽量笼络住诸葛亮的心,另一方面刘备是将道德与礼法的儒学思想枷锁给了诸葛亮,从而消除其死后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相,诸葛亮用自己后半生给做了解答

诸葛亮在永安托孤之后,又身领益州牧,并且以丞相开府治事,被封为武乡侯,个人权力已经到达了作为人臣的最高点。诸葛亮自身的政治理想是兴复汉室,然而当他理想中的汉室已经在公元220年被曹丕所篡夺,不复存在,他就只能为他所身处的汉室政权去夺取象征正朔的中原地区。南中地区的平叛是稳固蜀汉政权的大后方,继而开始了北伐曹魏,恢复中原的重任,然而此时的后主和诸葛亮君臣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极为尴尬。后主作为蜀汉皇帝在成都主政,诸葛亮手握国家军事北伐曹魏,而实际上权力都归于诸葛亮一身,在《出师表》里面记载“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之势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带大军在外,对于刘禅的执政能力是有所怀疑的,因此进行了这些告诫,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将自己的亲信向宠推荐为都督,掌管成都军事,在此之前,史书并没有记载过向宠有突出功绩,但却在诸葛亮离开成都之后被委以重任,对于后主来讲,诸葛亮离开成都自己也无法独立行政,对与君主个人来说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不信任,不仅如此,诸葛亮与后主两个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则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后主刘禅只负责祭祀宗庙,而国家的行政都由诸葛亮管理,可以说后主作为皇帝并无实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