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维护型改造者”: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司法官(4)

2018-10-13 16:20:55 网络整理 阅读:180 评论:0

“维护型改造者”: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司法官(4)

乾隆年间擢体仁阁大学士阮元主编的《皇清经解》

在考察个体的基础上,本书也注意清末司法官群体的形成问题。随着清末新政朝立宪方向推进,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成为新政改革的理想图景和实践指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设立新式最高审判机构——大理院,中国新式司法官群体由此产生。宣统年间,司法官选任逐渐走上规范化的考选之路。经由宣统二年司法官考试,大批法政人员加入司法官队伍,到宣统二年、三年,形成一千多人规模的司法官群体,其中“新人”占近一半。新旧之别确实存在于清末司法官群体中,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新人不新”“旧人不旧”。由于清末新政、立宪等制度变革,很多传统人员实现了现代转型,从“旧人”变成“新人”,现代的新式司法官多半由传统的刑官、候选候补等官员转变而来。原本以化解社会纠纷、维护现存秩序为职责的司法官群体,很多未能安心其职,不少人成为革命者。从这个角度讲,清末司法官群体未免“貌合神离”,仅具其“形”。在该群体形成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变过程中人员是如何承续、转化的,变与不变是如何共生的。

现代中国的“变”也体现在政权更迭方面。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革命浪潮中,民国肇建,清帝逊位,中国步入共和时代。鼎革之际,中国法律变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清末法界领袖沈家本在民国元年的经历与感受,颇具特殊意味。其中蕴含着历史人物个体与转折时代交融互动的诸多信息,如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司法中枢人员变动频繁、新旧政权交接的诸多矛盾冲突、革故与鼎新之间错综复杂的面相,等等。作为前清的法界领袖与政权更迭的亲历者,沈家本除了感受时局变动、纷扰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介于历史台前与幕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一位垂暮老者“不复与政界相周旋”的静默,对于政治,有关心而无参与,这为鼎革之际的历史变动提供了舒缓深沉的底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