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琴之丝弦复兴(2)

2018-06-06 06:05:42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时下学琴,上手便是钢弦。古琴普遍采用钢 丝弦,仅仅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乃古琴家吴景 略先生与乐器厂合作研制而成,由于其方便实用, 兼之文革时期的“摧枯拉朽”,对古琴史无前例 的劫难 , 使得丝弦传统制作工艺基本失传,上品 的丝弦再不可得,所以钢弦很快便为广大琴人所 采用。钢弦优势很明显:耐用、稳定、音色明亮、 初学者极易上手。而丝弦因何被抛弃?从某种程 度上讲,其实是丝弦自身品质下降 , 以及丝弦制 作不够精良,未达极致,有诸多缺憾,才产生了 许多的问题。抛开传承之断代与工匠缺失来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不适合掌声雷 动的舞台或演播大厅。昔日古人坐聆松风、抚琴 思贤,于千岩万壑中随性而鼓,心游物外。流传 到今天 , 古琴却成了许多“好古之时尚人群”中 一个绝好的道具。“表演性”成为其迎合观众的 新需求。由于许多现代琴人对古琴的鉴赏要求降 到了很低的程度,并接受了钢丝琴弦的金属声和 毫无韵味可言的响亮音色,琴乐精髓中的高古幽 远、琴人清净淡泊的情怀随即荡然无存。而这对 于秉承传统的琴家来说,则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蚕丝与桐木,生死相依几千年, 用传统丝弦琴家的话来说 :“用指尖 触摸与天然蚕丝相亲的绕指之柔,在 操缦之间与天地古今相通的怆然之 气,始终是钢弦古琴所无法比拟的。” 而钢弦其实只是解决了有弦可用的表 象,对于弦的音色、声韵等关键之处却毫无办法,尤其是其浓重的金属音色一直为许多琴家所诟病。

古琴之丝弦复兴(2)

二、丝弦溯源

自古以来,琴可传世,弦却难以传世。古代琴人大都自己制弦,琴人中不乏制弦高手。宋代以来各代的琴家更是各有一套自己对于琴弦的作法心得,不尽相同,也从来未曾有无弦可用之忧。依照琴人的原则,琴弦因人因琴而异,不拘一格。明清以来, 江南一带因唐楼出产的蚕丝品质极 佳,故所制琴弦亦被列为上品。当时的制弦者中,杭州“..堂”的琴弦被列为第一品,其第一代李世英自明代开始生产古琴弦,所造的弦叫“冰弦”,指定为内府贡品,制弦技艺延续了三百余年,直到清道光年间,第九代李德孚因无子嗣继承,遂宣告断产,他的两个徒弟继续以“..堂” 为品牌生产琴弦,虽品质已大不如前,但仍是琴人所能买到的最好的琴弦。解放前杭州尚有“..堂”丝弦, 但随着抗战爆发,许多大小作坊都相继停产倒闭,琴人已经根本买不到丝弦。后有古琴家查阜西和弟子庄剑丞、 古琴家吴兰荪、以及吴景略等一些琴 家在五十年代前期与苏州方裕庭先生 合作,重新研制出“今虞琴弦”,为了做出优质的丝弦,方裕庭还特意跟 古琴名家吴兰荪学习演奏琴曲《良宵引》,感受丝弦的特色及演奏手法。 方裕庭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古琴丝弦 制作师也就此造了几十年丝弦。这期 间苦苦支撑的丝弦制作历程十分坎 坷,令人唏嘘。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当 时一直在努力奔走,倾囊相助,维持 着气息奄奄的丝弦制作,直到七十年 代后期,“今虞琴弦”终因制作工艺 繁琐、周期长、成本高,又无市场支撑,宣告停产。传承的链条一旦断掉, 文化溯源便不知从何谈起。短短几十年,古琴界几乎已经到了琴人不知丝 弦为何物的状况。钢弦取代丝弦,似乎已是历史存在的必然?

标签:古琴 丝弦 复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