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被武侠耽误的翻译家

2018-11-01 02:57:50 网络整理 阅读:130 评论:0

大玉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是克之的新文,花了一天时间写就。原标题为《翻译过原子弹报告的翻译家:金庸》,又被我改名字了。

被武侠耽误的翻译家

金庸升遐,,讣闻刷屏。

许多纪念文章都注意到了金庸的多重身份:以查良镛名世的报人,以金庸传世的作家,以小查知爱于梅汝璈先生的国际法学生。大玉说,金庸也是翻译,不妨写一写。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不少法科生都不愿意自我拘限于刀笔案卷,转而从事文学创作,蒙田,卡夫卡,托尔斯泰是也;也有不少人失意落寞之际,先靠着翻译安身立命,之后又闯出了一片天(比如跨界的穆里尼奥)。

査先生一身二任。他的文字之长不至于委屈到只做社论,他的学贯中西也没有局限于只做翻译。

1944年遭政治大学开除,之后三年里金庸依次挂职于中央图书馆、《东南日报》,后又称为东吴大学插班生,做过管理员(..读书)、外勤记者、法科学生。1947年之后的金庸没做上外交官,却又成了编辑、记者、小说家。如果以1948年赴港、1949年又北上谋职未遂作为金庸人生的重大分界点,那么1947到1949年间金庸的两年翻译生涯,其实算是他“乱离中前半生”和“多彩之后半生”的转捩点。乾坤从此浩荡,笔端从此澎湃。

* * *

1947年秋,上海《大公报》公开招募翻译,负责编译国际电讯。

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办报宗旨的新记《大公报》在战后登上事业巅峰,同时发行上海、天津、香港、汉口、重庆多个分版。发行量蒸蒸日上,国家不幸报人幸。

翻译工作可称是新闻报道、尤其是国际新闻“不盲”的前提。政治家聚在一起总是乌烟瘴气,他们的话本身就是云遮雾罩,再蒙上一层外国语就更不得了了。要想挫锐解纷,非识力卓绝者不办。

这次招聘吸引了一百多人。金庸从中脱颖而出,顺利入职。我找到了当时的徴聘广告(1947年10月1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