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馆阁体书法与科举考试的结合,成为书坛的特殊现象!

2018-11-22 00:58:51 网络整理 阅读:92 评论:0

自唐代以书法取士以后,书法好坏在科举考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成为士子考生们不能不重视的项基本技能,而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往来公文官吏向皇带提文的资东以及些大卷数书籍的保存留传都是通过手工书写来完成的,这些繁多的书写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翰林院中的官吏来承担的,久而久之,在这些人中间自然形成一种特点相近的书法风格。这类风格样式自宋代以来历朝都存在,只是名称不同。

馆阁体书法与科举考试的结合,成为书坛的特殊现象!

当时以“精丽”为特点的“三馆楷书”,这种书体在明代称为“台阁体”,“台阁体”书法以著名书家沈度、沈粲兄弟为最有代表性。“二沈”的楷、行体书风端严工整,婉丽道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的喜爱,二人以善书获官,荣遇罕比,一时制诰碑版多出其手。到了清代,这种特殊的楷书风格则被称为“馆阁体”,又叫做“簪花格”或“场屋之书”。“馆阁”之称,起于宋代。北宋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掌图书史籍的编纂之事,称为“三馆”,又辟秘阁、龙图阁、天章阁为图书经籍和历代御制典籍的收藏之所,后将“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馆阁”。

清代的馆阁体书法承袭宋代院体、明代台阁体的传统,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作为朝廷使用的官方书写方式,工整严格,易于辨识是其最基本和稳定的要求;其次,清代帝王特别是中前期的康熙、乾隆、道光诸帝皆雅好书法,长于翰墨,故馆阁体书法亦因其好恶,随朝变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三,由于清代在科举考试时即十分重视考生的书法是否合乎规范,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干禄求仕的成败,因此馆阁体书法不仅在翰林院及各级衙门中使用,而且也成为读书人从小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本领。由于有了上述原因,清代馆阁体书法的普及程度及其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都是相当广泛和深刻的,明显超过了其他任何朝代,而对科举应试书法的影响尤为突出。

馆阁体书法与科举考试的结合,成为书坛的特殊现象!

在清初沿袭明代风气,考生士子多以传为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乐毅论》等流传极为广泛和普遍的刻帖作为学习小楷的范本。又由于顺治帝福临喜欢欧阳询的楷书,故而习欧书者在科考中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康熙时期,玄烨对董其昌的酷爱更使学习董书成为干禄求仕的捷径。阳铁清代馆阁体书法真正的成熟和盛行是在乾隆、嘉庆以后。乾隆帝弘历对书画的爱好和重视程度在历代帝王中堪称少见,他在位期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加上其本人的实践和褒扬,使清代的馆阁体书法走向定型并受到广泛的重视。

馆阁体书法与科举考试的结合,成为书坛的特殊现象!

在当时一些出名的书法名家和鉴定家,这些人的书法大部分属于工整精细、圆润均匀的风格,以楷、行书见长,功力深厚但缺乏情趣变化。然而,由于他们的名声地位以及皇帝的赏识重用,其书法也被时人推祟并加以仿效。他们的作品多为奉旨所书,内容不乏御制诗文,写成以后往往收藏于内府或装饰在宫殿及皇家园林中,于是其书风便成为典型的馆阁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