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晚晴室外道晚晴(3)

2018-05-25 08:02:01 网络整理 阅读:178 评论:0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夏先生在读信之后就发现:“信上‘九’、‘初四’三字用红笔写,似乎不是他的亲笔,是另外一个人填上去的。”后有当事者亲述,此三字确实是前来办理丧事的寿山法师,依照弘一法师的遗旨补填上去的。由此可知,法师本人早已看淡生死,视死如归了。在他的视域里,万物皆空,生死无别;在世并非苦,往生为极乐。在我等俗人看来,这种超越生死的大境界,恰是弘一法师的无可企及处,也是后人引颈翘首而仰之的原因之一。

置身于晚晴室外,回味着弘一与夏氏的生死情缘,我不禁又联想到由夏丏尊发起倡建的那所“晚晴山房”。那是在1928年11月,由夏丏尊、刘质平、丰子恺、经亨颐等七位友生发起,为弘一法师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募款筑居。翌年初夏,山居告竣,就在小山东麓,盖起平房三间,环境清幽,草木怡人。法师很喜欢这个居所,遂以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诗意,将新居命名为“晚晴山房”。那年秋天,他从温州返回绍兴,就在“晚晴山房”小住;次年春天,他从福建返浙,又来这里校订天津新版《行事钞记》,直到秋天才离去。1930年6月,法师再次在此驻留。当时好友经亨颐也住在白马湖小山附近,名其居所为“长松山房”。两座“山房”,遥遥相望。适逢夏丏尊要过45岁生日,经亨颐作画一幅,题曰:“清风长寿,淡泊神仙”。这三位当年同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同事兼挚友,在经历了世事变迁、身世演化之后,如今在白马湖畔重新相聚,他们的心中自有无限感慨,情至深处,三人皆潸然泪下。那次聚会,弘一法师也为夏丏尊题写了两幅偈语,皆是《仁王般若经》中的句子,主题分别是“苦”和“空”。

依照夏丏尊等人的心意,自然是希望弘一法师能在“晚晴山房”常驻,即使四方游走,也不妨以此为轴心。然而,后来的事实却未能如其所愿。弘一法师一年后就离开浙江南下福建,将人生的最后十年托付给闽南,且终生再也没有回到“晚晴山房”。个中缘由,弘一法师本人从未明确解答。不过,有一件轶事或许从侧面透出一丝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