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武定府改土归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19-02-15 00:00:21 网络整理 阅读:144 评论:0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肖军伟。

所谓“改土归流”是指改土管制为流官制,即将掌土治民的方式由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司进行管理的土官治理模式转变为由朝廷委派的政府官员进行管辖的流官治理模式,包括一系列地方治理措施的变迁。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西南地区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单元,少数民族众多,发展水平参差,相对远离中央王朝。明、清两朝建立以来,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沿袭前制,,因地制宜,对这一地区实行土官和流官两种制度;明代中后期以后,开始陆续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对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清代雍正一朝亦是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重要时段。这体现出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上面的灵活多变与巩固统治地位后对构建大一统国家秩序的不懈努力。

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武定府改土归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西南地区示意图

改土归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原王朝和边疆地区之间意志的冲突,伴随着矛盾与反复。嘉靖万历年间武定府的改土归流的进程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武定府元代时为武定路,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设为府,后马上升为军民府。在改土归流前,武定府由彝族凤氏土司进行治理。据史料记载,其时土官下还设置有“曲觉”、“遮古”、“更资”、“扯墨”、“管家”等头目,分管不同事项,显示出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嘉靖七年(1528)武定府土司凤朝文杀害朝廷官吏,夺府州印信,举兵陷武定等省域,揭开了武定府的土司反抗改土归流的序幕。而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隆庆三年(1569)、万历三十五(1607)、天启二年(1622),康熙四年(1665)、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百余年里又先后爆发了以拒纳钱粮、杀害流官长吏、联合它部土司起兵等为形式的一系列暴乱,对抗大一统王朝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中实行改土归流的国家意志。

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武定府改土归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嘉靖皇帝

明廷对武定府改土归流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区较为偏远,地形地势复杂,加之本地部族势力浓厚,中央王朝的权力触角难以企及并对其行为形成有效契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经济条件不够充分,教育又相当落后,缺乏汉文化的熏染,与外界联系较少,“汉化”程度较低,难以建立有效而稳定的流官治理模式。

终明一代,流官始终未能牢固地据有武定府,朝廷的镇压与征战和武定府的反抗与叛乱长期拉锯,给当地民众带来了种种灾难,武定府的改土归流最终被搁浅,甚至于其反抗改土归流的余波也一直持续到清代前期。

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武定府改土归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清嘉庆时期的武定州示意图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郭成康等:《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姜建国:《明代云南地区改土归流与掌土治民方式的变迁》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王雪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