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2019-04-28 06:25:35 暂无 阅读:826 评论:0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鄂东广济县一境,并非穷乡辟壤、地老天荒之处,自来生齿收支频仍,氏族兴衰无算。但要查自古原居民是谁呢,倒是个很难骤然回覆的问题,只有从地名留下的陈迹和口口相传留下的汗青中寻觅根源了。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武穴地处长江中粗俗北岸,从远古起,就是东夷人民的地皮,世居徐、舒、蓼、六、英等夷民,根基都属于皋陶后人以偃为姓的东夷小国。大约四千年前,据《今本竹书记年》记载,夏代的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左传·哀公元年》也引伍员话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于)夏后相”,如是,有一支住在北方名为“斟寻”(或称之为“寻人”)的部族逃亡逃到长江来,在长江中游和和平生平生藩息了近三千个年头,他们过着“火耕水薅,稻饭羹鱼”的静谧生活,列入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斥地,亲历了由田家镇至安庆直线上一条人工河的疏浚和逐渐湮灭的过程,缔造了像“尺山文化遗址”般的长江文明,还列入了早期对铁矿石的冶炼。到了公元前七世纪,楚国完成了对江汉区域的兼并支配之后,势力逐渐由古云孟泽扩张到古彭蠡泽来。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公元前646年,楚成王灭英。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六,浔阳也同时进入了楚国的“邦畿”。此后蛮、夷逐渐融合,起头走出一条具有处所特色的楚文明之路,为中华文明的铸就,作出了特别的汗青进献。华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与皖县、六安、柴桑、松兹一道,在古浔阳中心地段的长江主流北岸设立了寻阳县,以示不记忘“寻人”的这儿进行的开发。寻阳县治设在今长江北岸黄梅下乡的蔡山四周;今黄梅大部门、武穴下乡和九江的少量处所皆其治辖。七秩龄童曾撰《漫话斟寻部族与浔阳九派》,详记其事。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至今,关于以上所述的远古汗青,是很少有人道及了。民间于口头撒布的武洞居民起原则有:“先有黎骆简,后有万罗苏,未立永宁县,六姓还在先”;加上民间认定武穴江岸有一支邬姓船民移岸假寓,共是七姓。永宁立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在武穴假寓的原居民,在武穴后人的记忆里,留下了黎、骆、简、万、罗、苏、邬七姓。说巧也巧,民间传说武穴远古居民七大姓氏,在中华民族传统姓氏的源流里,都是大姓巨族,既古又强。好比黎姓,出自南方九黎与公元前三千年顷回禄氏一支人南来时的夹杂氏族,是老公民们称之为“百姓”一词儿的本意。七姓中万、罗、邬、苏四姓,均出于回禄氏一脉,是与楚国王族同源共祖者。如个中的苏姓,先祖帝郜生子回禄,回禄生子陆终,陆终长子昆吾。昆吾名樊,字衍。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个儿子,厥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其子封于苏,公元前1600年夏桀项,苏国被灭于商汤。周初,苏氏的后人忿生拥周有功,被袭封于苏国,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以昆吾为其始祖。只有简、骆两姓源流较迟,也是周朝初年形成的姓氏。个中骆姓出于姜太公儿子骆,食采内黄,以骆为姓;而春秋前期在医生简师甫,又晋医生狐鞠居(谥为简伯),则是简姓祖源。

到了隋唐时期,武穴从境内又显现了徐、邓、汪、田、吕、干、奚七姓。七姓中,徐姓得姓于东夷族人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汪姓起原于商代前期的古汪芒国;邓姓得姓于夏帝中康之子封于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吕姓得姓于是共工氏孙儿伯夷封于吕国;干姓得姓于春秋时灭于吴国的古干国;奚姓得姓于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之一的禺阳的后人仲采食于奚地(今河北承德一带)。有趣的是,古汪芒国国君防风氏是巨人,守封禺之山,所以历来称汪芒国是“巨人之国”。这七大姓氏,也是古即出名的大姓了。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五代时,武穴又迁入了郝、段、项、余四姓。郝姓源自商王帝乙之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地为氏;更提早些,则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在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的氏族名目。段姓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子女,读《古文观止》,其首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以述其史。至于项姓,楚人项羽的故事,国人老小咸知,其姓氏出于春秋时期楚国令郎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所建的项国。项国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至今项姓为黄、恢弘姓。

各地情形不会相同,但以管窥豹,可见一斑。由以上武穴十七姓古姓氏的资料,可得如下两条结论:一、武穴自古为中华民族子孙生息耕作的乐园;以剖解麻雀的方式论,这时在武穴区域,这黎、骆、简、万、罗、苏、邬、徐、邓、汪、田、吕、干、奚、郝、段、项、余等 18 户大姓,算得上是土著居民的代表了。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二、北民南迁的热潮,包罗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为了逃避战乱所激发的移民大潮,对湖北、湖南、四川等处来说,并不是当时的首要目的地;也就是说,全国政局动荡的大浪花,如同如今的台风,到了湘、鄂、川等中部区域,己经逐渐搁浅一般。历时地看,隋唐之际,由北方南来的移民,尚在江(西)浙(江)一带途中,或走两广,或来湘鄂,尚在途中呢。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全国政局相对不乱,正常生齿对武穴的流入量加大。此时代能够查到的,至今仍在武穴落籍的原居民先祖有:熊荣伍(大略迁入时间1023年,下同),万隆(1041年)、陈知流(1062年)、姜辅*(1285年)、徐氏(1090年)、董冬友*(1107年)、李斯民(1120年),以及未确系年分的宋十三、王佑、苏符等,共10户。以上除姜姓、董姓(附有*记,下同)二户由江西以外迁入外,其余 8 户均自江西迁入。个中苏符为苏东坡的重孙。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自靖康之乱始,是武穴移民大潮时代。这时代进入武穴的有:郑桂峰、李晋、王宗文、饶宜、童十朝*、居干三、刘百一、胡念三、郭彦清、程念伍*、梅 氏、潘荣理、陶汝明、安济庭、戴泰谱、张聪斋、董钟奇*、彭名山、彭朝奉*、唐珲*、赵琦一、吴朝宗、张乾道*、林冽受、周宣义、叶正文、崔仁七*、张兴道、武传七、柯千四、张再一、兰千一、查小山、张宾宣、库万一*、解洪济、龙胜扬*、韩祥、伍绍祖、芦荣一、何彦速、杨季七、雷萝七、龚扬三、卜兴文、董超潜、冯晋、虞仲俊、文天祯、炎天作、乐世武、岳万山*、殷祖一、梁念一、鲁全二、杜简清、桂伯受、黄林、王文祯、张文通、翟召一*、毛任三、游侣、戚四极、朱文聪*、詹克绳、陈小二、王兴虎、邓应崧、邓茂庆、贾长命、范诏穆、刘千三、胡均佑、胡均保、胡完二、舒必高、程万三*、杨歧兆*;以上南宋时代迁入武穴,至今传有后人的名册共 79 户。由此回缅昔时,能够想见当时移民大潮的壮阔场景。稀奇值得注重的是,以上整个宋代 89 户移民中,竟有 74 户均来自于江西。从久远观之,在长以千年计的汗青长河中,江西和浙江,的确处于移民潮的中央驿站的地位,而两广和两湖,则是北民南移的最终落脚处。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元代百年间,进入武穴的有:陈聚如*、张梦一、胡翠、舒月海、解金坡、朱和、方千四*、刑万一*、廖万一、陆万二、蒋季一、阮载一、汤法四、甘叔僬、毕大用、樊世昌、邹五三、章练氏、施贵华*、费文禄*;共 20 户,个中 15 户起原于江西。

明代从洪武元年(1368年)算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间长度共276年,此时代进入武穴的有:张元二、张法君、张侠*、刘逊*、胡升、胡允一*、舒茂忠、程士冠*、郑仲衍、杨安义、柯仁岭、何次三、载千二、施玉海*、向万一*、喻仲实、许万珊、高永通、高纬*、孙原二、洪士庆、洪万四、孟恺、魏均祥、丁世景、褚兆旭*、姚英三、曾甫、冷怀续、江傅明、江孟祥、金子城、翁高一*、华仕旺、马址*、冠祥一、傅崇壁、傅知宁;共 38户,个中 28 户起原于江西。

清代进入武穴的有:熊守胜、张国正、舒茂清、杨广、何永昌、甘国旺、温金山、帅礼、沈俊祯、邵希瑞、聂仁锦、孔兴祖、宁世高、易春昌、尹应璜*、柳帮泽、但万元、舒香堂*、张芳;共 19 户,个中17 户起原于江西,并且除了舒香堂、张芳两户是清季中后期外,其余17户来武穴的时间集中于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以上共统计了至今仍籍武穴,根基上属于有村庄聚族而居的原居民共184户,按移入时间分:隋唐以前算是“土著”居民18户,宋季89户,元季20户,明季38户,清季19户。由上统计资料能够得出:宋季,尤其是南宋,是移民入迁武穴的热潮时期。按迁入武穴的移民源流说,以上 184 户族中,尽管其本籍各有所长,但同时在江西趸留了自少几代人今后,由江西“中转”进这入武穴的则有 144 户之多,占统计数的 78 %强。怪道公民们时刻不忘地是:“俺们先祖都是从江西瓦雀(砾)坝来的哩”。从迁入的启事说,徐斐曾任永宁县令;干元龙是唐初州牧;宋十三官黄州太守;郭彦精官黄州剌史;陈小二、潘荣理、胡升、郑贵峰(建炎丁未科进士)、黄林等五户之主曾任广济县令;苏符是苏东坡的孙儿,赴南阳官守途中病逝于广济;张乾道是蕲水县令;岳万三是岳飞的裔孙,其祖先落籍黄梅后迁入;程念五是岳飞的部将,曾官黄梅县令;文天祯是文天祥的胞弟,曾官县教谕;赵琦一官广济总辖;范诏理官黄风县令等。除了以上作官、宦游等类原因外,大多数都是为了逃避战乱,跟着移民大潮,或寻亲,或靠友,或爽性是为了远离心目中的是非之地而移入武穴的。迁入户中,清顺治十六年迁入的孔兴祖,旧志即载为孔子的六十六世孙;明朝永乐年间迁入的孟恺,其宗谱亦记为孟子的五十世孙;不光是孔、孟两家,也许地说,以上各户都有对照清楚的世系记载。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入迁于武穴以上 184 户户主,都各有一个出色的故事,也都成了该姓武穴始祖。好比五代时迁入的余姓始祖余烈,原籍洪州分宁人。公元 923 年,因佐李存勋灭梁有功,封威武将军,并尚长公主。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勋死于叛乱,余烈挈妇将雏逃到广济双城铎隐居野处。南宋爱国名将余玠就是出自双城铎余姓。余姓在武穴、黄梅生息繁衍,到了清季,据黄州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三月(1684年)给余玠修墓时写的碑文记载,当时余姓有四十八户之多,成为一繁大的氏族。以上各姓都在武穴落地生根了,甚至一些人的姓名,都成了或地名或天然村的村名。好比武穴有名的吕高、吕兴祖、吕兴太、吕胜益、余埙镇、余祥、余河、余显、余家垸、余塘岭、余全益、余苏垸等,就是以余姓或其祖先名字定名的。民间传说,明祖朱元璋立国后,大恨武穴人不应拥护陈友谅(湖北沔阳人,民间称他为“老沔”)与他尴尬,曾九次派兵进剿武穴,把武穴人都杀光了,才以江西移民来填充武穴!此话并不的确。有一户系“拈阄”分配迁入的,然则起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史实记载明代今后,外埠进入武穴的移民不并多。当然,在抗击元蒙凶残的统治的同时,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纷争也长达十七年,争战中各家党同伐异,踵事征逐,何止十次八回。一帝成功万骨枯。武穴先民为了改朝换代,作出的英勇的奋斗,和承受了伟大的牺牲的事迹,则从民间口传的故事中,透出过不少的新闻,此文则从简从略不记了。

吕贡士注:《资料起原于《清·广济县志》离别为康熙丁未(1667年)十八卷、乾隆辛未(1751年)二十二卷、乾隆癸丑(1793年)十二卷、同治壬申(1872年)十六卷》

广济县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起原:广济文化 作者:史纪 吕贡生 版权归原著所有 若有侵权请关联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