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2019-05-18 06:47:01 暂无 阅读:1816 评论:0

我们在看古装剧,尤其是《包苍天》、《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杰》等等这种办案题材影视剧的时候,总会听到如许一句台词:“将人犯某某某暂且收押,待到秋后问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说秋后问斩呢?岂非是秋后日子好,适合行刑?你还别说,查了查资料后发现,发现真是因为秋后日子好的原因。但为何秋后就是措置死刑犯的好日子?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秋后问斩什么是“秋后问斩”?

中国古代措置死刑犯有两种体式:第一种叫“立决”,这个很好懂得,就是在剖断人犯死刑后,立马将人犯押赴法场斩首处死,“斩立绝”就是个中一种。第二种则称作“秋后决”,意思是先将死刑犯关押在大牢之中,比及秋分事后再施刑,“秋后问斩”同样是“秋后决”的一种。这里有一点要解说一下,“立决”和“秋后决”的行刑手段有好多,好比说:绞刑、斩首等等都是个中的一种,因为中国古代罪人被处以斩首的罪人对照多,所以汗青上多惯称为“斩立决”或“秋后问斩”。

相对于今天而言,中国古代因为科学手艺对照掉队,从而导致了..迷信的盛行,佛、道、儒各成一派,等分秋色。在封建社会汗青历程中起到了非常主要的感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是鼎力弘扬,鼓吹“定数”和“神意”等学说,并将这种迷信神学思惟运用到国度统治的方方面面中,从而来禁锢老公民,巩固本身的统治。这个中,司法条则作为国度命脉,当然也不破例,掺杂了很多的迷信成分,用来更好的诠释司法条则,执行司法法式。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骨气:秋分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秋后决”恰是个中之一,这个秋后指的是二十四骨气的“秋分”之后,而不是“立秋”之后。按骨气表来说,秋分事后便已经起头慢慢的进入了冬天。中国古代先民素来重礼、重神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上天缔造的,那么人类社会的一举一动也都要相符上天的旨意,跟六合间的万物相符合。春夏时分,万物苏醒,大地一片生机,在这上天产生万物生长的时候,动用杀伐刑狱就是对上天的大不敬,违反了老天爷的旨意,所以我们的先民认为在春夏时分是弗成以处理刑狱事宜的。

而秋分事后,万物肃杀,秋天已经到了结尾,冬天起头光降,这种时候大地一片死寂。我们的老祖宗则认为这个时节就是处理刑狱的好时机,秋冬时期对人类社会各类违反国度司法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剖断,对各类应该接管责罚的人进行措置的行为就是在遵循上天的旨意。这种做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西周《礼记·月令》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礼记 月令》二月之月,去镣铐,毋肆掠,止狱讼。

这句话什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春夏日节,六合间的万物就像人类的婴儿一般,恰是成长的时候。此时就应该削减抓捕阶下囚的行为,住手对案件的诉官司宜,更不克有措置罪人,甚至杀死阶下囚等行为。说通俗点,就是春夏时分“上天有慈悲心肠”,人们不该该在这种时候违反老天爷的旨意而进行刑狱殛毙。此外,《礼记·月令》还记载了如许一句话:孟秋之月,冷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说:七月份之后,天色起头转凉,寒蝉哀鸣不已,天空中的猛禽起头互相争斗搏杀,争取过冬的食物。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到了应该处理刑狱问题、斩人犯的时机。通俗点讲:这个时候六合万物起头一片落莫,处处漫溢着肃杀的氛围,在这个时候措置人犯,既不会违反天意,也能处理好社会成长的矛盾事宜。西周这种措置刑狱的体式一向陆续到了春秋时期,汗青文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记载:“秋冬行刑”就是最好证实。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礼记》“秋后问斩”是什么时候正式写入司法条则的?

真正将“秋后决”这种轨制写进明文司法中则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曾经提出了一套完美的儒学理论,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惟。在这一套思惟中,董仲舒认为皇帝就是天的儿子,是顺应定数来治理世界,统治老公民的人。那么在享受登峰造极的权力的同时,作为皇帝,就要凡事都“顺天应人”,将本身所作所为跟老天爷的旨意连系在一路,也就是有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西汉大儒:董仲舒

在“天人感应”思惟里,董仲舒认为皇帝的祝贺、赏善、责罚、刑狱这些大事都要跟春、夏、秋、冬四个季候相对应。春夏的时候进行行赏祝贺,秋冬的时候进行责罚诉讼,如许才能顺应天意,保国安民。这在他编撰的儒家经典《春秋繁露》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春秋繁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此后今后,“春赏秋罚”的轨制也正式的写入了司法条则之中,历朝历代都进行传承沿袭,成为中国古代司法中的一大特色。经由后世王朝的络续完美之后,“秋后决”轨制变得加倍系统完整,一样都是划定在春夏时分,不克对死刑罪人进行处决,只能在秋季的九、十、十一、十二四个月进行措置,然则犯了“十恶”重罪的罪人另当别论,并不遵守这一轨制。《唐律疏议》中又将时间缩减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此后“秋后决”的轨制一向沿用到了晚清时期才被取销。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罪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本来是大有深意

“秋后问斩”轨制有没有提高意义?

古代的“秋后决”轨制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老公民而设立的一种轨制,基本目的照样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天意”来安抚民心,以“顺天应人”来禁锢老公民。综合来看,古代的“秋后决”轨制固然是一种对照封建迷信的司法轨制,有很浓厚的“神学”色彩。然则也有着必然的提高意义,对于后世司法的完美成型起到了很好的发蒙感化,甚至能够说“秋后决”就是现在社会“死缓”轨制的前身和发源。引用文献

《礼记·月令》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繁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