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2019-09-08 00:34:39 暂无 阅读:1165 评论:0

导读:“诸葛平生惟郑重, 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名言中,同时显现了两位响当当的汗青人物。一位是妇孺皆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平生处事郑重,尤其在用兵方面,从不弄险。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另一位汗青人物则是大宋宰相吕端,相对于诸葛亮来说,人们对他的事迹知道得少一点。但伟人能将其与诸葛表态提并论,可见其汗青影响力之强。

吕端的平生,都与“糊涂”这个词有着剪络续、理还乱的关系。

他曾因常犯糊涂而备人诟病,却能在皇权交代的要害时刻,以一己之力让北宋第三位皇帝顺利即位,这堪称是中国汗青上的一波“神把持”。

一、身世优胜,两次“躺枪”

吕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曾做过五代时期后晋的兵部侍郎,兄长后来也是宋太祖的亲信,后来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因为有如许好的家庭前提,吕端自小受到了精巧的教育,年数轻轻就得以受到门荫,成为了后晋的“千牛备身”,即御前侍卫。

宋朝竖立今后,吕端从知县、知州等下层岗位,一路做到了大理寺少卿等京官,储蓄了雄厚的从政经验。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宋太宗即位后,其篡位之说甚嚣尘上。面临这种作对,他把象征“皇位继续人”的开封府尹一职,让本身的亲弟弟赵廷美来做,以证实的确有一个“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存在,同时又录用吕端为开封府判官。

宁靖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想放置赵廷美留守开封,而赵廷美也很想接管这副“重担”。

作为部下,吕端感觉很有需要提醒一下本身的老板:这副“重担”乃是一个“大坑”。

他说:“主上披星戴月,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宋史·吕端传》)

这句话意思是说,皇帝都亲自上阵了,您作为他的亲弟弟,却留在家里守着,这错误适吧。

作为宋太宗来讲,最害怕的就是留一个储君在开封呆着,万一他在前方有什么三长两短,必然会后院起火、山河易主。所以,让赵廷美守家,自己就是试探罢了。

赵廷美果真听了吕端的话,随宋太宗出征,躲过了一劫。然则,该来的照样会来。不久今后,宋太宗照样找到了一个来由,惩戒赵廷美。

而作为他的下级,吕端竟然自动代其受过,接管了被贬出国都的处分。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宋太宗对吕端的作为赞赏有加,所以不久又把他提升到朝廷仕进,任右谏议医生。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任其二子赵元僖为开封府尹,成为皇位继续人,而吕端再次出认开封府判官。

然而,吕端还真是命运多舛,到了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元僖却倏忽暴病而亡。有人将他的死因归结于其妾张氏下毒。宋太宗盛怒之下,穷究相关人员责任,吕端再次躺枪,受到了降职处分。

面临朝廷的追责,吕端不只没有牢骚,反而在面见宋太宗时,自动检讨本身两次辅佐开封府不力的过错。

开封府在宋初是十分敏感的存在,而两任府尹皆不得善终,再加上宋太宗得位不正的传闻,这事就显得加倍具有话题性。

而另宋太宗感应欣慰的是,吕端竟然能两次自动承担责任,必然水平上为本身解了围,分管了舆论压力。

于是,不久今后,吕端又被高升,提升为了参知政事。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对于吕端的这种品质,北宋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评价说:“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史·吕端传》)

以赵普来看,吕端获得嘉许,看不见他满意,受到袭击,也不见他沮丧,喜怒不形于色,这才是真正做宰相的材料。

二、小事糊涂,大事郑重

吕端当上参知政事后,很多人不服气,私底下对他的议论也好多。

有人向皇帝打小申报说:吕端平时干事糊里糊涂,基本不配做宰辅大臣。

而宋太宗却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史·吕端传》)

为了凸显对他的信任,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爽性罢免了宰相吕蒙正,录用吕端为独相。年逾花甲的吕端,大器晚成,这才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其时,比吕端年青年头 20 多岁的寇准是参知政事,是他的副手。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寇准为人道格刚直,极难相处。为了稳住寇准,吕端便上奏宋太宗,让他们二人轮换值班,分管宰相的权力,碰到难以处理的大事时,再一路到皇帝眼前议政。

宋太宗知道吕端专心良吃力,于是准奏,同时还下达一封手谕:“自今中公务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宋史·吕端传》)

他这是要求宰相府所议一切大事,必需先经吕端斟酌,方可上奏。

吕端拜相后,其“大事不糊涂”的特点也很快得以展现。

一日,宋军西北前方奏报抓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召寇准等人讨论后,决意将李继迁之母处死。

吕端据说后,立时指令枢密院暂缓执行,同时急遽去面见宋太宗。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他向宋太宗讲了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并威胁要当面烹之的故事。昔时,面临项羽要煮其父亲刘太公的威胁,刘邦的回响竟然是“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高祖本纪》)。

在吕端看来,此刻李继迁这种人,还不如昔时的刘邦呢,怎么或者会就此束手待毙呢?与其将李继迁之母杀掉,使双方怨恨进一步加深,还不如善待之,将其作为本身手里的一张牌,让李继迁投鼠忌器。

吕端一番话,让宋太宗恍然大悟,加倍感觉“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考语真是太对了。

三、力挽狂澜,拥立真宗

宋太宗之所以提升吕端为宰相,除了因其为人持重、干事扎实之外,还欲将辅佐太子顺利即位之事相托。

宋太宗正本有9个儿子,选太子本不是难事。然则,他前面立的两个太子赵元佐和赵元僖,一个疯了,一个暴卒,再立太子之事竟一向悬而未决,直到其晚年,才立第三子赵恒为太子。

然而,宋太宗为人嫉妒成性,太子赵恒广受臣民爱戴,他都感觉受不了。所以,可想而知,几年之间,太子赵恒并未形成本身的班底。

然则,在赵元佐的背后,还有一票壮大的支撑者。个中为首的就是李皇后和大寺人王继恩。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李皇后自己无子,立已经疯了的赵元佐,对她把握权力最为有利。而大寺人王继恩曾经匡助宋太宗成功篡位,并是以得了不少优点,此时他又想故伎重施,再搀扶一个皇帝上位。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吕端入宫,见宋太宗已经气息奄奄,而其摆布只有寺人王继恩和李皇后两小我,独不见了太子赵恒。

吕端见形式不妙,赶紧在本身的笏板上写下了“大渐”二字,命亲信出宫带给赵恒,意在提醒他皇帝立时就要驾崩,要立时入宫即位。

待到宋太宗作古今后,李皇后立时让王继恩通知吕端,讨论新君即位之事。

吕端知道大事欠好,他以手里有太宗遗诏为由,将王继恩骗到了一个画阁之中,然后他命人将房门紧锁,严加把守。

然后,吕端单身来到万岁殿去见李皇后。可怜王继恩心计重重,却被“糊涂”的吕端给算计了。

李皇后对吕端说:“宫车(宋太宗)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若何?”(《宋史·吕端传》)

李皇后选择性遗忘了赵恒的太子地位,还搬出了古代“立嗣立长”的原则,言下之意要将“疯王”赵元佐立为皇帝。

北宋第二次皇权之争:大太监想要故伎重施,却被“糊涂”宰相算计

而吕端则一改常日里的“糊涂人”形象,说:“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世界,岂可遽违命有贰言邪?”(《宋史·吕端传》)

李皇后听后默然。于是,吕端迎奉赵恒即位。看到坐在龙椅上的赵恒,吕端仍然不宁神,他“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

本来,在皇帝卷帘后,吕端没有立时跪拜,而是走上前去细心识别,确认是赵恒本人今后,才率领百官朝拜。

在老成持重的吕端的辅佐下,宋真宗赵恒才登上了皇位。而此次皇权之争,也因为他的妥帖措置,北宋才没有显现“玄武门之变”式的悲剧。

结语:《道德经》中有句话:“深藏若虚,大巧若拙。”这句话用在吕端身上,是再合适不外了。

在小事眼前,吕端能顾全大局、委屈求全,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糊涂;而在大是大非眼前,他却能毫不模糊、旗号光鲜,不愧为古代名臣之范例。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

相关文章